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

    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 (第3/3页)

朱树人很清楚,这样的世道,稳住武将人心就行了,后续还需要再追穷寇,把满蒙威胁彻底解决掉。

    文官本来经过几百年的科举洗礼,早就汗牛充栋人才过剩了几百倍了。四书五经谁不会读,读四书五经能学会做的事谁不会做。

    不给那些汉奸机会,也有足够的旧式人才够用了,何必把肥缺留给那些废物来收买人心呢,要收买朱树人也有更好的选项值得收买。

    黄得功等人闻言后,果然很是感动,觉得鄂王爷的宽仁恩泽,简直比大明历朝历代都深厚。

    交代完这些泛泛的处置意见后,黄得功又向朱树人透露了一个消息,说是前几天明军接收刑部等处时,还发现了一些犯官被关押在其中,其中有些人物,可能需要朱树人亲自给出处理意见。

    朱树人也不含湖,就抽空去了一趟刑部,居然在那里意外看到了洪承畴。

    朱树人也是有些感慨,礼贤下士地隔着牢门,叉手询问:“这不是洪督师么,别来无恙?听说你最后关头倒也想求个晚节,让孤吩咐修崇祯实录的史官,把关于你的后续记载都删了?”

    牢房里一个衰朽的老头儿,头发已经苍白,形容枯藁,听到朱树人的声音时,一开始还有些陌生迟钝,很久才反应过来:

    “你便是国姓爷?鄂王爷?真是经天纬地之才,汉高明祖雄略,大明倾颓已极,竟也被你十年之功翻回来了,罪臣读书一辈子,未曾见如此古人。”

    洪承畴十二年前是见过朱树人的,但也仅仅数面,没什么印象,当时朱树人刚中两榜进士不久,最初几个月留在京城当翰林编修,就是那阵子见到的。第二年朱树人就南下当地方官,洪承畴就去辽东督师,再也没见过。

    朱树人对对方有印象,那是因为对方十二年前就位高权重。而洪承畴当时又哪里会对一个小翰林当回事。

    此刻一个权倾天下,在牢外居高临下俯视,另一个却萎靡至极,福祸兴衰对比之强烈,令人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

    朱树人玩味地观察了一下这个老汉奸,才追问:“莫非是那次你向苍水兄暗通军情,被豪格发现了,才关押在此?”

    洪承畴苦笑:“若是被发现了,怕是早就殉国了,那倒也好,一了百了。老夫当时没看明白,觉得大明必然没救了,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次,不过是豪格想要屠城劫掠,老夫看在北京城内还有那么多故旧,不忍,就劝他注意民心。豪格以为我要两面三刀、趁他走了后献城,就让人暂时监押查问,没查问出个明白,朝廷王师就进城了,于是不了了之。”

    洪承畴最后劝豪格不要屠城劫掠,也未必就是出自仁慈,而是他在北京做了那么多年官,汉人士绅朋友故旧太多,为了不让自己人吃亏,他也得劝。

    但论迹不论心,朱树人看他最后好歹劝了一句,就留他一条狗命。

    “看在你内黄之战前给苍水兄通报鞑子军情的份上,留你一条狗命倒也可以!你不是想让史书不写你崇祯十五年之后的行迹么。

    呵呵,让孤篡改伪史是不可能的,最多给你写‘崇祯十五年……世传洪承畴死于乱军之中,但此后多有民间传说其仕清,难辨真伪’,至于真相如何,让后人自己判断吧!

    你想要保住名声,就要多多揭发其他汉奸降官、隐匿的清廷文官,毕竟他们跟你共事过,那些人活着,在外面乱跑,你的事儿就不容易瞒住。

    至于你,反正你已是史书上的死人了,看你年事已高,就给你一个干净点的院子,圈禁终生吧!”

    洪承畴就算不死,待遇也相当于是终生监禁了。而且是洪承畴自己需要终生监禁的,否则继续抛头露面,他也编不下去。

    朱树人给他法外开恩,无非是终生监禁时的衣食住宿条件好一些,类似于后世专门关押高级犯人的疗养式监狱。

    洪承畴磕头如捣蒜,连连谢恩,表示一定好好配合朝廷多多供述清廷内幕,狗咬狗打击其他汉奸。

    ……

    处理完汉奸降官,此后几日,朱树人又继续问到汉奸豪商士绅得处理情况。

    随后被告知,在北京城内的那些八大皇商家人,已经被控制起来了。

    但是他们的主要族人,还在山西大同和张家口一带。大同那边姜瓖起兵的时候就把那些人扣住了,张家口的则要等后续送回京城。

    朱树人也不着急,就慢慢等,让将军们盯着点就是了。

    后来经过半个多月的折腾,大同和张家口等地的汉奸晋商集团,总算被瓜蔓抄一样细细梳理,全部抓到了北京城。

    对于范永斗家族等八大蝗商家族,当然没什么好说的,全部拉到宣武门外菜市口,排着队统统处死,八大蝗商本人,则是全部判处凌迟处死,其直系父母子孙判为腰斩,其余旁支才是普通的斩刑。

    跟他们一起行刑的,还有一堆刚清理出来的着名汉奸文官,都是主动为鞑子出谋划策、残害同胞有铁证的。按罪行轻重从凌迟到绞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