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讲武堂暴动

    第三百章 讲武堂暴动 (第1/3页)

    华盖殿里寂静无声。

    大殿金砖上,满堂绯红公卿侯伯,尽都面有涨红。

    谁都能听得出皇帝话里揶揄的调调。

    大明有了红薯那等可能会高产的作物,百姓自然是能吃饱肚子的,大家也能挣得更多。

    对此刻大殿内的多数人而言,这就是一个两全的好事情。

    少数人甚至都在想,让百姓吃饱就已经是中原自古未有的事情了,剩下的盈余自然是要收到自己的手上。

    功勋武将们寄希望于用征讨伤员充任地方粮长,这将会增加军方在朝中的话语权和力量,也有利于他们去抢占原本被地方小士绅集团把持的利益。

    文官们则希望高屋建瓴,从朝堂顶层掌握税吏粮长制度,参与利益的划分。

    百姓?

    在有了红薯这个可能让人吃饱肚子的作物之下,就让他们吃饱肚子就好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百姓在吃饱肚子之后,还能有更多的盈余,那朝廷和官府,还有什么作用?

    他们这些满朝肱骨之臣,还能做什么?

    代天子牧民,民有需,则官有用。

    若是百姓当真衣食无忧了,大明还需要他们来作甚?

    御座上,朱元章双眼带着笑意的看着他的这些臣子们。

    一道呵呵的响声,从皇帝的嘴里发出。

    「诸卿劳心,如今国事繁重,征辟南征有功将士充任直隶地方粮长事,便由太孙督办,锦衣卫南镇抚司并都察院共同监察,户部每岁核实交付地方税额,吏部协办地方府县,兵部协办税吏轮番事。于武英殿前造天下税吏督办官署。」

    此言一出,殿内群臣恍然。

    谁能料到皇帝会直接将这天下税吏之事,直接给单拎了出来要在武英殿前置办官署。

    这么一来,不论是户部还是吏部、都察院、兵部,都只有了协助的权力,而没有了主导权。

    而让太孙亲自督办此事,很明显的,皇帝是要给太孙再加一份差事。

    回头,朝中说不得就有一个钦赐太孙督办天下税吏事的旨意出来。

    这就是在大明朝的朝堂之上,另外又弄出了一个衙门来。

    群臣坐蜡。

    他们原本争取的利益,在皇帝这番话之后,很明显会大打折扣。

    可此刻御座上的皇帝,又让他们没有丝毫敢于出口反对的勇气和胆量。

    站在陛阶上的朱允熥却是心中意外不已。

    让税署一步步的独立于朝廷,是他最终的目的。却没有想到,老爷子直接一步就促成了这件事情。

    不由的,朱允熥默默抬头看向上方的老爷子。

    大明最终之所以江河日落,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朝廷收不上来税赋。天下间的土地很多,可能够征税的土地却少之又少,加之在夏秋两税及各色加征税赋征收过程中,朝廷上下盘剥,最终能落到户部大仓的钱粮,就愈发少了。

    ….

    人生在世,百姓没钱就活不下去。

    朝廷没钱,则天下动乱。

    人吃马嚼、粮饷兵甲、官府用度、赈济储备,样样都是需要税赋来支撑的。

    受控制并且相对独立,又拥有着强力征收税赋的税署,只要君王能够保证税署的相对清廉,又受一定的监管,大明的税赋来源足以保证。

    这一过程之中,只要保证税署不会大范围滋生腐败,不会大范围欺瞒君王盘剥地方,远比继续执行现有的繁琐复杂漫长的税赋征收制度要更加有力。

    而这,也正是之所有让此刻朝堂上的官员们沉默不语的真

    正原因所在。

    对于为官者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将一件事情复杂化。

    从应天朝堂到地方府县,只有事情的过程变得无比复杂起来,程序繁多起来,才能保证他们拥有足够多的手段去插手其中,而后在这些多如牛毛的过程中,寻找到最有利于他们获得利益的点。

    而现在新的税吏税署制度,直接将原本复杂的税赋征收流程,给简化到了以派遣地方税吏粮长,直接对接应天税署的流程。

    程序简单,责任清晰明了。

    想要再在其中谋取好处,就变得无比复杂艰难起来。

    不由的,不少官员联想到了目下正在风风火火推行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之事。

    一旦整个大明的田亩赋税全部确定下来,往后税署税吏只需要按照名册上门征收税赋即可。

    若遇灾年,也只需要依照朝廷的赈济旨意,减免相应部分的税赋即可。

    原本就不怎么搭理部事的户部左侍郎郁新,此刻忽然觉得自己可能真的要当一个无用之人了。

    文官魁首的吏部尚书詹徽,一时间左右为难。

    同僚们的心思他心知肚明,可皇帝陛下的意志,又是自己从来就不会忤逆违背的。

    左思右想之下。

    詹徽最后还是站了出来:「启禀陛下,不知迁移直隶百姓南下交趾,此议何决。」

    朱元章默默的看了眼前这位给自己当了好些年头的吏部尚书,微微一笑:「迁移百姓充实交趾之事,一并交由太孙署理。」

    詹徽心中稍有思量,无声点头:「臣以为,税署税吏之事,陛下圣心仁厚,厚泽黎民,此举可行也。」

    天官尚书已经点头附议赞成皇帝的决断了。

    余下官员,这个时候也只得是纷纷出声附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