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失意的小说家

    第二十三章 失意的小说家 (第2/3页)

也不枉来世上一遭,空活八十年...”

    包元乾心中轻叹,罗贯中每每吃酒,都会给自己提及他的早年不顺,庸碌一生。

    他年轻时本就是富家公子,家境优越,后来元末乱世,他为了搏得出头之日,便跟随了苏杭一带称王的起义军首领,张士诚。

    在其幕府里做了个刀笔小吏,处理公文。

    可惜张士诚并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雄主,而是一个安享一方的土地主思维,并无扩张之志,故而满腹才华的罗贯中并不受用。

    后来张士诚兵败于朱元璋,罗贯中等幕僚也被朱元璋勒令终生不准入仕,并报复江南以苛捐重税。

    罗贯中于是乎断了仕途此路,只能潜心著书,晚年便着手这三国演义的构思与内容,如今二十余年过去,他几乎已完本,只是些许疆场厮杀,两军对垒他迟迟下不了笔。

    纵使年轻时跟随张士诚,或许偶然见过,不过五六十年过去,年迈昏聩的他也没这些细致的记性了。

    他本是胸怀抱负,志在朝堂的人,却阴差阳错的浑浑的失意一生,这也是他决心写一本心中近乎完美的,能流芳百世小说的根本原因。

    他不想了此残生,他想青史留名!

    这也是为何不远万里也要来这肃州卫的原因,此处靠近边塞,三面环敌,征战乃是寻常,他纵使拼得仅余的半条命,也要将这三国志通俗演义完书造册。

    “罗老先生,你既对两军对垒,沙场斗将不甚了解,为何不扬长避短呢?”包元乾看着兀自灌酒失意的小说家,心中一动道。

    只见罗贯中听罢,浑浊的双眸清晰了一些,放下酒壶道:“你是说...”

    包元乾点头道:“既然不擅长正面描绘,为何不以他人的视听为切入点,侧面描绘来烘托出正面厮杀的惨烈。”

    “比如那帐中诸侯听到营外杀声震天,心惊动魄而后关云长提着华雄的头颅回营....”

    罗贯中一扫阴霾,仿佛换了个思路般,格局大开。

    只见其大手一拍,大赞道:“妙,妙,妙!妙不可言!!”

    旋即微醺着脸,提笔沾墨也不在那草稿上写了,将那正文册子取来,囫囵下笔。

    笔尖在册子上龙飞凤舞,洋洋洒洒地写下,“众诸侯听的寨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