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吴侯好马也

    第一百四十八章 吴侯好马也 (第1/3页)

    山西行都司北部百余里,丰州滩。

    此地古称敕勒川,属于阴山东麓之下的平原。境内有枪盘河及哈素海等湖泊,水草丰美,森林繁茂,素来是鞑靼部的最南活动区域。

    丰州滩西距阴山东麓不到一百里,而南距明朝北部边境亦不过百里,地势冲要。

    鞑靼在此原本设立了与明朝互市的都兰马场,但是由于其后与明朝交恶。明军于洪武末年频频自大同北征鞑靼,这都兰马场也便做了废。

    建文继位后,不再向塞北用兵改做怀柔政策加之后来与燕军缠斗与内地,也就无暇顾及鞑靼。

    这鞑靼见明军偃旗息鼓,自然又卷土而归,在这都兰旧址上再一次畜牧并与山西行都司的各级官员往来频仍,关系暧昧。

    人性即是如此,战争一旦停止利益便紧随而来,山西行都司紧靠鞑靼势力范围,自然与之少不得私下交往,利益输送,一来二去经年累月间便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

    建文并无雄才,更忙于内患对于边疆大员私下与异族暗通款曲,自然是不得而知。如今朱棣上位,虽然对于边疆不像建文那般儿戏,不过却苦于夺位新登,内政缠身。

    饶是如此,他仍然在两月多前启用了被建文贬黜的江阴侯吴高为山西行都司都指挥使,入驻大同城,乃是整个山西行都司的一把手。

    吴高乃是朱元璋开国功臣吴良之子,在靖难初便镇守大同,与阳和卫指挥使杨文屡次自北向南攻打北平,让朱棣如鲠在喉。后被朱棣反间计让建文罢黜其官职,贬往广西。

    朱棣夺权后,记起这个让他吃了不少苦头的吴高。不过他并不追究其罪,还是让其官复原职,再镇大同。

    他的归来对于死水一潭的山西行都司如同顽石入静潭,荡起一圈圈的涟漪。虽说吴高原本便是山西行都司一把手,但是毕竟靖难不久便被罢官而去。

    后来三年趁着靖难打得朱皇帝无暇顾及边境,这山西行都司的不少官员便开始与鞑靼暗通款曲,从鞑靼手里攫取了不少利益,这吴高却是个局外人。

    如今靖难结束归来,而吴高刚正不阿不屑与鞑靼媾和,这山西行都司不少官员自然对其颇为防备,事事隐瞒。

    话说到这山西行都司,乃是与北平行都司一般,位于明帝国最北端。

    山西行都司驻地乃是大同,而北平行都司驻地则是塞外的开平城。

    这两个行都司管控着外三关以及塞北之地,其南面分别便是山西与后来的北直隶,其地势之冲要,贯通内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苍茫昏暗的黄昏下,一队约莫三百余人的马队赶着数百匹马儿自北向南而来,像是马商一般。

    这些人皆是鞑靼服饰打扮,龙精虎猛般一路疾驰不敢有丝毫懈怠。

    行至阴山东麓,距离都兰马场不到数十里时。突然却看见山坳中有着数十骑策马而出,他们颇为谨慎,不由得勒马止住去势,小心翼翼地看着来人。

    他们只听得黑夜中来人道:“来人可是给吴侯献马的?”

    那为首的鞑靼人听罢有些疑虑,拍马上前道:“你是何人?”

    “我乃山西行都司亲兵,特来迎候尔等。”那人回道。

    鞑靼人秃噜了一句,语速极快。但那汉人听清了,旋即回道:“昂讷撒格鲁。”

    那鞑靼人听到暗语对上了,这些汉人又知道吴侯献马一事,他心头疑惑减轻了不少,不过还是谨慎道:“可有腰牌证明?”

    那汉人丢了块腰牌给他,“我乃雁门关指挥使许海兵麾下守备,崔锐。”

    那鞑靼人查验再三后确认无误,便道:“不是约好于都兰碰头么?为何来这半路相迎?”

    那崔锐道:“诸位远道而来有所不知,如今那雄才大略的燕王登基,对于边关着手大刀阔斧改制。都。

    兰已经遍布了锦衣卫与边军细作,此次不能再去那都兰马场了。今日我们在此截住你们,明日大早我们便要绕过都兰马场,自阳和卫阳和口入境,那里有宋指挥使的人接应。”

    那鞑靼首领早已查验了他们的身份,又对了暗语。对于他们在必经之路上等候自己和其所言之事自然深信不疑,便点头让部下领着马匹随着那些汉人转入丘陵山坳中扎营。

    那鞑靼领头之人颇为谨慎,看着这山谷四周峭壁耸立,四面环堵好真一处绝地!

    “这地方好生凶险,若是有兵来攻我们一个也走不掉。”那鞑靼首领不安道。

    崔锐笑道:“虽然险要,却也能掩人耳目,不是么?”

    那首领点点头,心道不错。如今不是两军交战,也不是大军扎营,他们为了掩人耳目而来,自然是越隐蔽越好。

    他们扎营生火,崔锐早已在此处置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