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廷议(上)

    第一百九十章 廷议(上) (第1/3页)

    永乐元年,三月十七。

    这一天晨,夜色尚且还蒙蒙亮,上朝的钟鼓之声便响彻在朝集院上空。

    包元乾睡眼惺忪地从被窝里爬起,在清儿服侍下穿戴好崭新的朝服,头戴三梁冠便人模狗样地上了马车朝承天门赶去。

    大臣们无论品阶高低皆是蜂拥而去,从两道侧门鱼贯而入,生怕落于人后。

    包元乾头一回上朝,他将象牙笏板大咧咧地插在后颈上,这般昏头昏脑地被裹挟挤去,他理了理头上摇摇的梁冠,生怕自己一抖给它抖下来了。

    「包大人。」

    「杨大人。」

    在人群中,包元乾被人叫唤一声,举目看去,原来是杨荣。杨荣彬彬有礼,包元乾也不好怠慢。如今姜为投了名刺,自己又是大学士一职,自然在杨荣心头自然颇有同僚之意。

    只是唯有自己才明白,今日朝会之后,自己恐怕再无任何门路可入。这朱棣显然是想栽培自己,甚至极有可能取代纪纲的地位。

    往日的纪纲恭顺如绵羊,朱棣使起来顺手。可是靖难后的纪纲身居高位,逐渐显露出他的獠牙,他私下的蝇营狗苟朱棣不可能不知道,所以朱棣也在防他,伺机寻找替代他的人出现。

    奉天殿内,早已是两班当列,御林甲士伫立四方,大殿周遭旌旗飞舞,钟鼓之声振聋发聩,群臣列于殿中,如履薄冰。

    包元乾上玉阶时,听得东西两侧似有象鸣之声,自远处传来。他心头纳闷,这上朝还得要大象相随?

    果不其然,这皇帝老子还没到,这东西两侧的大象早已盛装打扮,驼负金银珠宝伫立于玉阶之前的空地之上。

    包元乾起先站在西侧一旁,却被周遭的人上下打量,一副好奇地神色。包元乾原以为是自己第一次上朝,旁人不认得他。

    可是左右打量了一番,发现这些人都是燕颌虎须,眼神炯炯发亮,完全不似文人。

    包元乾这才恍然,赶紧蹿到对面文官队列去。毕竟,他虽是骁骑尉,可实领的却是大学士之职,蓦地跑到了武官行列里,实在是有些违和。

    包元乾攒了攒汗珠,杨荣淡笑道:「包大人,这行列可不能随意站错了。」

    包元乾看了这杨荣意味深长的话,自知是一语双关。心道老子不但不能站错,更不能跟着你们文武站,包爷只站皇帝老子!

    这些文官行列中,不少人交头接耳,所言的都是据说圣上得了一块玉玺,自天而降,实在是匪夷所思。

    杨荣几人与包元乾只处于队列中上位置,而文官首列有两人是自己从未见过的。他询问之下,才得知此二人的鼎鼎大名。

    户部尚书,夏原吉。

    吏部尚书,蹇义。

    包元乾忖度着,这二人分管户部,吏部,足见朱棣对于二人能力的肯定。

    此二部门乃是大明朝最为重要的要害之所,尤其是蹇义,身为吏部尚书,便是百官之首,丞相之担。

    在这内阁雏形将将形成的永乐朝,内阁并未有阁老之称。此时的内阁更贴近一个顾问出策的功能,而非是中后期百官权力的巅峰。

    此时的内阁多是些五六品的大学士,翰林院之人兼任。这些人年纪多在三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虽然靠近天子,但品阶与夏原吉,蹇义二人的尚书之职实在差的太多。

    而那赫赫威名的司礼监,在此时也不过是大内十二监中一个并不起眼的部门。论及在永乐朝的地位,东厂还未诞生的司礼监,此时地位甚至不如郑和所在的内官监。

    不过,因为自己的提议,让朱棣龙颜大悦,甚得皇帝青睐,曲意迎合在不知不觉间,恐怕这个司礼监的历史将会被提前。

    而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这吏部便成了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一跃成了百官之首,吏部尚书常常自称己为「太宰」,意喻这个职位便是昔日之丞相。

    如今的蹇义担此责任,无论是资历还是名望,都堪称文臣第一人。杨荣,杨士奇这些内阁之人见之蹇义,还是略逊一筹。

    只见群臣入列,承天鼓足足响了九通,又是钟鸣之声大响,朱棣这才缓缓走出。一身常服在太监的扈从下缓缓登上宝座,他眼神深邃胸怀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