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人情胜败

    第二百零九章 人情胜败 (第1/3页)

    听闻包司吏在塞北千军横行,颇有万夫不当之勇。」那人龙精虎猛,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淡然道:「本王名唤朱高煦,今日际遇千载难逢,倒想与包司吏一较高下。」

    包元乾本已猜了七八分,见他自报家门,心知此人便是那汉王朱高煦了。他打量朱高煦身躯凛凛,话语轩昂,让人不容置疑的举止,一眼便能看出此人乃是千军难易的猛将。

    这朱高煦在武人们的心中显然有着极高的地位,他蓦地跃下,只听甲士喊声振聋发聩,靖难勋臣武将们一扫阴霾,鼓噪不已。

    就连那李景隆几人也暗自窃喜,心道今日有神勇无匹的汉王殿下出马,这包元乾绝然过不得这一关!

    他见朱高煦于数米高的殿阶上长身跃下,落地如松,风云不动,心知此人本事也绝非泛泛之辈,武功不可小觑矣。

    朱高煦的蓦然杀出,显然有些出乎朱棣的意料之外。只是朱高煦已然先入为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朱棣深知此子本事,更知此子的脾性,他见包元乾如此神勇,必然生起的好斗之心。

    只是包元乾连败两大将,已经逼得万夫不当的朱高煦亲自出马,对于这两人孰强孰弱,就连朱棣心下也更为的好奇。

    包元乾怒开五石弓,让朱棣对他的潜力寄予厚望。就算不敌落败,面对靖难第一猛将的朱高煦,也绝不会落人话柄,旁的人也再难有什么妄议。

    他念及此处,便也不置可否,静看两虎相争,花落谁家。

    「下官见过汉王殿下,不知汉王殿下想如何比试?」

    包元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朱棣没有阻拦朱高煦,便知这一关是非闯不可,只是....朱高煦为靖难功臣的主心骨,掌握京师左右大营,其地位甚至能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天策上将有的一比。

    他虽然不知朱高煦身手如何,但是就算能胜得他,包元乾也不能当愣头青与之比血勇,这掌军大将军的面子,他该卖还是得卖的。

    朱高煦与赵曦,平安不同。他是朱棣最为看重的儿子,寄予厚望,也代表了朱棣的颜面。

    他包元乾可以肆意大胜这些如家奴般的将领,却不能拂了朱高煦的面子,更不能拂了朱棣的面子。

    他得罪人不在少数,若是再得罪掌军的二皇子朱高煦,实非他所愿。

    否则就算是赢了,那也是输了。他身为封建朝代的臣子,那与家奴便并无不同,臣子再盛,切忌不能盖主。他未虑得,先虑失,这才能够避免重蹈跋扈纪纲的覆辙。

    只是...朱高煦面子重要,他包元乾的前程也绝非小事。他打定主意在卖破绽之前,还是要卖力地表演一番,堵悠悠之口。

    朱高煦一招手,便有御林军抬来两方武器架,置于一旁。

    他笑道:「不知道包司吏对什么兵刃熟悉?」

    包元乾望向自己这旁琳琅的武器架,抱拳道:「下官本是军旅出身,这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无一不通,还望殿下不吝赐教。」

    「哈哈哈...」朱高煦闻言仰笑道,「好,好一个无一不通。正好今日你我二人斗个酣畅淋漓,咱先以长兵过招如何!?」

    包元乾淡然道:「求之不得。」

    他绝非是夸下海口,往日他武功平平,包大叔教他朴刀术与单刀法门,他兀自领悟了许久方才有所感悟。

    后来张三丰传他武功,告诉他易骨伐髓一道注重于内修,而轻于刻板的一招一式。只要内修登堂入室,抬手出招间不必刻循招式法门,随意而为皆乃骇人破敌之狠招。

    他往日一知半解,如今武功小有所成方才领悟了这句话。

    包元乾确然不知道这十八般武器使用的窍门,可是他仗着过人的身手,迅捷如豹的身形,任何武器在他手中都能发挥出不俗的威力,这才是他为何敢言自己无一不通的倚仗。

    朱高煦走近武器架,抬脚踢起一杆画戟,挥舞两下,斜指地面,宛若霸王在世般。

    包元乾取一把丈余步槊,一杵于地,伸手请招道:「汉王殿下,下官得罪了。」

    两侧文武甲士纷纷朝后大退数步,将场中足够的空地留出,让二人肆意拼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