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丰厚的收获,节前小聚,张志强:我他么羡慕坏了!

    第二百二十五章 丰厚的收获,节前小聚,张志强:我他么羡慕坏了! (第2/3页)

理论,就是构造粒子标准模型的基础。

    在依靠研究杨-米尔斯方程的顶级学者中,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是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他通过推导杨-米尔斯方程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之后O洲粒子对撞机,持续投入了近二十亿美元,终于发现了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

    这也让弗朗索瓦-恩格勒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这个研究就能知道,杨-米尔斯方程究竟有多么厉害了,它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强力,弱力以及电磁力整合在了一个数学框架内。

    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就包括杨-米尔斯方程问题,问题的描述是该方程的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问题。

    这句话听起来很复杂,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

    其实简单解释就明白了,质量间隙,也就是没有覆盖全部质量,一个原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方程只是覆盖的原子核,并没有覆盖电子。

    电子,也是带质量的。

    这就是质量间隙,或者理解为质量的漏洞。

    杨-米尔斯方程问题,简单来理解,就是研究解决方程没有覆盖到的质量问题。

    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粒子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可以说就完善了。

    那可不只是解决数学问题,能获得菲尔兹奖,同时还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米尔斯理论是最顶峰的研究,难度也是非常高的,一般的数学家、量子物理学家,也会感觉无从下手。

    所以,专心从事杨-米尔斯方程研究的学者数量极少,即便是往高出去估计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王浩并没有想去解决杨-米尔斯方程问题,但他希望结合杨-米尔斯方程的研究,来辅助研究湮灭力的表现问题。

    他的主要研究还是超导机制。

    在超导的机制方向上,他都一直围绕着导电状态下的微观形态展开,围绕着塑造出来的新型几何展开。

    但是,新型几何是怎么被拓扑的呢?

    这就是湮灭力的作用。

    所以从湮灭力的角度去做研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向,两个方向一起进行研究,才能够完善整体的理论。

    研究湮灭力的表现,自然绕不开量子物理,就必须对杨-米尔斯理论有足够深入的了解。

    王浩思考的干脆建立了一个任务--

    【任务一】

    【研究项目名称:杨-米尔斯理论研究(难度:S+)。】

    【灵感值:0。】

    果然!

    千禧年数学猜想,估计都是S+级别了!

    ......

    等回到了西海大学,自是一番恭喜和庆祝不谈。

    自然科学特等奖的影响力确实很大,就像是栾海平说的那样,“你拿了这个奖,明年的院士增选已经稳了。”

    “我之前说很大概率选上,现在是绝对可以选上!”

    栾海平说的非常肯定。

    自然科学特等奖是对一个学者最大的肯定,甚至说是史无前例的肯定。

    这种级别的奖项拿到手,哪怕年龄就只有十岁,都可以评的上院士,而且还是全体投票同意通过。

    国内的院士和国外还是有不同的。

    国外的院士是纯粹拿学术说话,国内就是粘上一点政体色彩,在学术成果方面,王浩已经是无可挑剔,再加上奖项的重大肯定,评选院士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王浩倒是没有担心评院士的问题。

    甚至说,他不太关心。

    好多学者评选院士是为了对自己的肯定,或者就是为了获得院士职称的荣誉,还有的则是为了申请项目更容易。

    但不管是荣誉也好,项目申请也罢,他都没有了相关的需求。

    现在想评上院士,对他来说也只是锦上添花,他还是更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只可惜,半拓扑构造问题的研究陷入了瓶颈,时间也进入到了假期,想找灵感都变得困难。

    王浩也干脆休息一阵,决定过一个轻松的春节。

    这个春节和往常不一样,他没有回老家,父母则是提前来到了西海。

    王海清和刘敏的到来,让王浩的新居所有了一点人气,他之前请了一个保姆打理,只是偶尔过去住一下,有父母都住在家里,他也每天都回去住。

    当真正进入假期的时候,王浩还请了其他朋友过来小聚,也算是补上了‘乔迁宴,o

    他邀请了好多人,包括手下的几个学生,李鑫、许杰、海伦以及陈蒙檬。

    张信益、丁志强和邱会安提前回家就赶不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