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看到没有?这才叫专业!论文正式发表,国际热议!

    第二百三十八章 看到没有?这才叫专业!论文正式发表,国际热议! (第2/3页)



    坎贝尔当然不是质疑投稿的质量,但他还是觉得专业的审稿是有必要的,能够排除几率极小的可能。

    《自然》杂志的内部规定,也是“只要不确定正确的论文都需要同行评审“。

    他有些犹豫。

    坎贝尔拿起了电话,想问一下主编玛格达丽娜-斯基珀,后来忽然想到宴会里,认识的同行唐纳德-科尼迪。

    唐纳德-科尼迪是《科学》杂志的主编,《科学》和《自然》一样是综合类的杂志、学术期刊,他们一直存在激烈的竞争。

    如果换做是唐纳德-科尼迪,面对这种事情会怎么做呢?

    坎贝尔干脆给唐纳德-科尼迪发了一封邮件,简单说起了自己碰到的事情,询问一下对方的意见。

    唐纳德-科尼迪是《科学》杂志的主编,她也是一位女性主编,《科学》和《自然》的负责人都是女性,大概也是两个顶级学术杂志的共同点了。

    科尼迪收到了坎贝尔的邮件,马上回复道,“审稿是必须的过程。”

    “对方是再有名气的学者,也必须要进行审稿,哪怕是国际大奖的得主,新的研究也有出错的可能。”

    科尼迪说了几句自己的意见,还复制了一段《科学》杂志的规定--所有的研究文章在见刊之前都需要同行评审,如果出现不确定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类在,争议性文章,的行列中。

    这个规定是有历史原因的。

    在二十年前,《科学》杂志撤销了八篇由德国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发表的论文,原因是由于文中很多数据由作者捏造出来。

    之后一名寒国生物学家黄禹锡发表了关于人体干细胞克隆胚胎研究的论文,被首尔国立大学查出明显造假。

    期间还有其他造假事件被查出,《科学》杂志因此陷入舆论旋涡。

    之后《科学》成立的调查委员,发现虽然一些论文按照正常的步骤审查,然而他们却对其中的蓄意造假无能为力。

    因此调查委员会建议收到的论文稿件应该被分类为无争议性和争议性的文章,以使存在争议的文章能够更严格地被审查。

    坎贝尔自然知道这些历史,他收到了科尼迪的回复后,认为对方的建议很有道理,就给王浩写了一封邮件,“王浩博士,有关你的最新研究,我们会快速进行评审,放心吧,最晚下一期就会刊载。”

    王浩是第二天看到的坎贝尔的邮件,他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审稿?

    在交流重力实验为基础,研究超导机制的方向上,他的研究还需要同行评审?

    同行是谁?

    还有其他学者,也在研究半拓扑几何,并且有一定成果吗?

    王浩有些想不明白,他对于研究很有信心,却不愿意等待审稿过程。

    审稿总是感觉像是被“审查“一样,自己的研究还需要得到其他人肯定才能发表,就感觉自己好像是被冒犯了。

    所以他又联系了唐纳德-

    科尼迪。

    《科学》杂志也非常关注他,总是发邮件和他约稿,希望他能把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王浩发了同样的邮件过去。

    仅仅不到一个小时以后,他就收到了唐纳德-科尼迪的回复,“王浩博士,你的邮件让我感到非常振奋。”

    ”看到邮件的那一刻,我感觉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

    “有关你和你的团队的最新研究,当然不需要审稿。”

    “在科学的领域上,你已经站在了最高峰,你没有同行,即便是同领域的学者,不管是数学,还是物理,又或者是其他学科,他们都只能仰望你。”

    “我认为,同行评审会是对你的冒犯。”

    “我代表《科学》杂志欢迎你的投稿,也非常期待你的最新研究!”

    看着邮件里的内容,王浩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

    看到没有?

    这才叫专业!

    ……

    一周后。

    主论文已经全部完成。

    王浩针对论文内容又斟酌了很久,还把论文发给了保密负责机构,做了一下公开内容的说明。

    等一切全部完成,他把论文上传到了arxiv,随后才把成果简述以及论文详细内容,发到了唐纳德-科尼迪的邮箱。

    针对公开发表的内容,王浩早就研究很久了,因为一些技术是不能公开的,但理论是可以公开的。

    即便只是理论,也要斟酌的行发表,他们的研究中,包含直接计算元素组合的超导临界温度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也是最重要的。

    他们还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