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这个飞行装置,搭上电池就可以直接起飞了!

    第三百零三章 这个飞行装置,搭上电池就可以直接起飞了! (第2/3页)

被遗忘了。

    ……

    在会议结束以后,王浩回到了西海大学,就开始交代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工作。

    他们当年第一任务就是按照会议分配进行实验。

    王浩还希望做高磁场对叠加力场影响相关的验证,但类似的研究并不是直接能做的,而且也需要根据叠加力场相关实验的结论分析,去对新实验进行设计。

    另外,想要制造大规模的高磁场,就需要引入新的设备,还需要对于整体实验装置进行升级。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王浩安排了工作以后,就投入到了SMES电池的研究设计工作中。

    SMES电池的设计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最少是王浩认为的关键时期。

    好多的设计工作准备都已经完成了,首先需要攻关的技术就是新型储能线圈。

    新型储能线圈,就是SMES电池的核心。

    储能线圈是储能、释放装置,自然就是电池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而相关的设计,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就是材料选择,一个就是针对材料的拟定形态以及缠绕方式。

    后者相对比较复杂,而前者的也是不容易确定的。

    如果放在几年前,材料选择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选择。

    现在就不一样了,超导材料工业公司,生产了好几种超过120k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都可以直接用在工业上。

    临界温度不同,材料的性态也不一样。

    有些材料能够承载的电流强度高,但受环境影响的波动也大,临界温度相对也低一些。

    有些材料符合后两者要求,承载的电流强度相对低。

    不过可选择的材料还是有限的,王浩去了超导材料工业公司,只花费了一个小时就确定了一种新型材料,工业代号为‘C013,。

    ‘C013,的临界温度为147K,所能承载的电流强度也不低,也符合超导电池制造设计需求。

    这个需求的基础,指的主要是高功率‘转变输出,。

    之后实验组就开始进行储能线圈的设计论证。

    如果只是提升线圈的储能效率,方法当然是有很多的,但最关键的是平衡储能效率和安全稳定性问题。

    储能线圈所处的环境非常特殊,高磁场、内部持续高电流以及温度都会带来影响。

    不管是瞬间过流、热扰动等,都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就是储能线圈的失超问题。

    在原来潘东

    的团队里,梁静叶就负责解决失超相关的问题,而王浩的团队底层设计完善,并没有遇到失超问题。

    现在设计全新的储能线圈,就必须要考虑检测以及安全平衡问题了。

    在储能线圈的设计问题上,王浩的做法就是不断的召开论证会议,针对每一个问题,让相关的负责小组拿出解决方案。

    那当然不是直接的解决方案,就只是一些在问题上的想法。

    这还远远不够。

    技术小组不可能想出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王浩还要针对每个问题和很多人进行讨论,有些问题一讨论就是很长时间,还会让其他的技术小组人员发表看法。

    这种论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王浩针对每一个问题确定了设计方案。

    实验组很多人都参与到了储能线圈设计论证工作中,当然也包括梁静叶,她是王浩的助手,是全程参与论证工作的,中途还提出了不少的想法。

    在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梁静叶就发现了奇怪的地方。

    储能线圈的设计工作是很复杂的,每一部分的设计都要牵扯到很多的因素,有些问题想要解决,几乎不可能想到完美的方案。

    但是,王浩总是能确定一种设计方式,即便这种设计方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还是会确定下来,之后就进入到其他问题的讨论。

    最开始,梁静叶觉得针对某些问题,王浩对设计方案的确定有些仓促,还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之后她就得到了刘明坤的提醒,「小梁啊,我知道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你在储能线圈技术上,也是很有研究的。」

    梁静叶认真点头听着。

    刘明坤继续道,「但是,只要王院士是确定了设计方案,你就不要再质疑了。」

    「为什么?」梁静叶很不理解。

    刘明坤轻笑的说道,「其实最开始我们都一样。后来,就会发现王院士才是对的。」

    他提醒你一句,也就不再说了。

    梁静叶则是有些摸不到头脑,他倒是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针对王浩确定的设计方案提出疑问的人员,几乎都是潘东团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