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水稻产能

    第166章 水稻产能 (第2/3页)

    想让荒地变成良田,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事情。

    而且,这期间必然是要经历更多的艰辛开垦的过程。

    “他们是在开凿水渠吗?”

    庆忌指着不远处正在挥舞着锄头,卖力的刨土的农夫问道。

    孙凭回答道:“正是。大王,农田需要灌溉,稻田远比麦地更需水量,若无充足的水源,便是寻常的沃土,都难保不会歉收!”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庆忌都懂。

    只是,庆忌依旧十分在意西南之地的开发问题,开发的速度如此之迟缓,力度如此之小,吴国何时才能拥有真正的大粮仓?

    要知道,在后世,现在的吴越之地,可是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庆忌若是记得没错的话,这句谚语出现在宋朝时期。

    在宋朝时期,天下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等平原和湖泊沼泽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每年都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他地区。

    苏州和湖州为其中之一,繁华富庶。所以,逐渐就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这得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家衣冠南渡,将大量的人口以及先进的生产技艺都带到南方,使得华夏历代王朝的经济中心渐渐向着江南一带迁移。

    但现在,吴国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且不说,人口还如此稀少,想要将这片地方完全开发出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有使用肥料?”

    “有的。”

    范蠡回答道:“我等已经将所有能利用起来的肥料,全部利用起来。人与牲畜的粪便,土灰、枯腐树叶肥料尽皆放于田中,然则依旧收效甚微也。”

    听到这话,庆忌心中亦是无计可施。

    古代能使用的肥料种类繁多,但效果实在远不及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无机肥料。

    古代不但重视扩大肥源,同时也重视肥料的积制加工,以提高肥效。

    积制的肥料有杂肥、厩肥、饼肥、火粪,以及配制粪丹和重视对肥效的保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