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国家命脉

    第384章 国家命脉 (第2/3页)

入农业时代,生活方式从狩猎逐渐转变为农耕,由于粮食中缺少盐,人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茹毛饮血来补充盐,所以人们开始生产食盐。

    上古时代产盐大部分依赖于海水或盐泉,内陆地区不靠海,盐泉也少。

    盐常常需要从行走江南海北的盐商那里获取,只要国家一陷入战乱,商贾不通,内陆地区就很容易缺盐,民不聊生!

    所以说,盐是一种重要命脉,也是吴国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

    庆忌十分期望,吴国的盐质量上能超过齐国的盐,大量出口于中原列国。

    此时,庆忌在治粟内史范蠡、廷尉伯噽等群臣的陪同下,来到了延陵海边的制盐作坊。

    制盐作坊是由卤水井、卤水沟、各类坑池、大型盐灶、储卤坑和灶棚组成的。

    庆忌巡视了一番,只见盐灶由工作间、烧火坑、火门、椭圆形大型灶室、长条状灶室、烟道、烟筒以及左右储卤坑组成。

    椭圆形灶室规模较大,面积近二十平方米。

    有些盔形器底部粘带草拌泥片,灶室上搭设有网架,盔形器成排用草拌泥固定在上面,盐灶上还有数件固定在一起的盔形器。

    “作坊里面的制盐之法,不知用的是何种工艺?”庆忌垂询道。

    陪同在一边的制盐作坊的主事人回答道:“大王,我们制盐作坊用的是煎盐法!”

    “煎盐法?这其中有何门道?”庆忌来了兴致。

    “煎取盐水要经过收集盐料、淋卤和煎炼等几个工序。”

    “制盐之法甚多,就臣所知道的,除了煎盐法之外,还有日晒法、海水制卤之法等,我吴国的制盐之法,如齐国一般。”

    “然,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却始终不如齐人的盐,这就导致我吴国出口的盐能在天下列国占有一席之地,却极难与齐人所产之盐竞争矣!”

    这番话,说的在场的人无不微微颔首。

    贩盐是一个十分暴利的行业,所以吴国跟齐国一般,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不许民间私自贩卖食盐,违者一律严惩不贷!

    “二三子,汝等知晓食盐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