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废止人殉之制

    第664章 废止人殉之制 (第2/3页)

往今来,天下列国尽皆有之!”

    “请大王明察!”

    “请大王切勿废止人殉之制!”

    继狐庸、申息之后,掩余、烛庸、被离等吴国的老世族大臣,还有不少的公卿大夫,都纷纷下跪,请庆忌勿要废止人殉制度。

    但,庆忌能轻易的回心转意吗?

    朝堂之上,诸如大司马伍子胥、御史大夫范蠡、国尉孙武等人,脸上都已经有了一些精彩的表情,忍不住低下了头。

    这废止人殉之制的想法,究竟是晏婴提出来的,还是庆忌自有主张?

    他们不得而知。

    不过,在早年,庆忌就曾经跟他们说起过人殉制度的危害,以及不人道。

    可想而知的是,庆忌早就有心废止人殉制度,只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已。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一种残忍而野蛮的行为,每次殉多少人,并无具体执行标准,但有一个大概。

    天子死后,殉葬者多则达数百人,少也数十人,将军大夫级别的,殉葬者多则数十,少则几个……

    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春秋末期和战国开始式微,汉代以后基本绝迹。

    真的吗?

    非也。

    国家产生以后,人殉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变本加厉。

    商朝可谓是最为“敬天法祖”的一个朝代,上至帝王,下到黎庶,都分外的迷信。

    这就导致王公大夫一死,被殉葬内侍、宠妾、婢女、护卫、杂役等身份的人,不知凡几。

    汉代以后,人殉之制只是“式微”,而不是没有。

    因为那个时候,殉葬已经披上了“自愿”的外衣。

    至唐时,人殉很少发生,但仍然存在。

    隋末的杜伏威造反,与隋兵战,“所获赀财,皆以赏军士,有战死者,以其妻妾殉葬……”杜伏威降唐后被封为吴王。

    人殉在辽金时期死灰复燃,又流行了近七百年。

    元代大肆鼓励民间殉葬行为,朱元章开明代殉葬恶例。

    到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用定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