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吴国官民比例

    第881章 吴国官民比例 (第2/3页)

   这么重要的地方,自然需要一个大才来治理。

    如有可能,庆忌会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当吴郡郡守。

    “父王,儿臣有一言,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我大吴而今有二十六个郡,大小县邑数百座,所需要的官吏不知凡几,仍是供不应求状态。”

    太子恒进言道:“儿臣以为,父王还应该举行一次选拔,让各地的郡守、县令,以及朝中的大臣为国举荐贤才,以为地方官吏,治理政务,使大吴的行政效率更高一些,同时分担一下朝臣官吏的政务。”

    “……”

    有必要吗?

    有!

    随着吴国疆域的日渐扩大,所需要的治国理政人才,就会越来越多。

    诚然,吴国有着稷下学宫,而且每年进入吴国谋取功名利禄的列国士子不少,都能作为吴国的官吏使用。

    但,吴国推行的是察举制。

    若是没有庆忌的任命,或者是朝臣官吏的举荐,那些士子一般都很难有出头之日。

    别看吴国现在拥有天下列国当中最多的士子,人才储备也最多,但还是供不应求。

    吴国在地方上,推行的是郡县制。

    郡,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

    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朝廷节制。

    郡尉,辅左郡守,掌管全郡军事。

    郡监,掌监察工作。

    郡之下是县。

    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

    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

    县令下设尉、丞。

    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

    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

    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

    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

    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乡里的作用逐渐强化,并超过郡县,所以民间有知乡里不知郡县的说法。

    故而,莫说是里长、亭长、三老这样的乡吏,便是在郡县一级,吴国的官吏都超过了八千人!

    这种比例,跟历史上三国后期的蜀汉比起来,相去甚远。

    蜀汉灭亡时,后主刘禅向司马魏献上了户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