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九国之师伐吴

    第887章 九国之师伐吴 (第2/3页)

排到偏远地方搞基础建设的。

    ……

    消灭这股敢于入侵上郡的月氏人,对于庆忌而言,只能算是一段小插曲。

    毕竟,塞外胡人的战斗力,着实不怎么样。

    在战国时代之前,胡人和戎狄可能对中原国家有着不小的威胁。

    但,历史上从战国时期开始,邻近的秦国、赵国、燕国,哪个不是把塞外的胡虏摁在地上摩擦?

    以现在吴国的强势,以及吴军强悍的战斗力,全面碾压月氏、东胡这样的塞外异族,根本不难。

    结束了上郡之行后,庆忌的出巡队伍,便抵达了陇西郡境内。

    庆忌首先巡视的,是烽火台。

    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于侦查,同时有敌入侵时,可以燃烧稻草等可燃物,这样可以用烟火通报敌情,以让下一个岗提高警惕。

    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

    敌台可充作传递烽火信息的墩台,没有敌台也没有适于点烽的墙台的地方,按传烽路线必须建有烽火台。

    烽火,也叫“烽燧”。

    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燧),夜间来犯就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

    如庆忌此时所在的这一处烽火台,为独立构筑,也有三、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候群的,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与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作为陇西郡郡守的公子章,陪在庆忌的身边,介绍道:“父王,若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出去。”

    “上一次羌戎入侵,便是依靠这烽火台传递的敌情,如若不然,我军很难做出相应的反击。”

    “善。”

    庆忌又看了看这烽火台内的设施,询问道:“烽燧守兵一般有多少人?”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