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官学与私学

    第902章 官学与私学 (第2/3页)

,禁游宦之民,恐怕人心离乱,我大吴将不复人才济济之景象!”

    邓析澹澹的道:“右丞相所言,大缪。”

    “毁了乡校,国人以吏为师,我吴国可在各地开设官校,如稷下学宫一般的模式,招收贵族、庶民入读。”

    “这样栽培出来的人才,不会忤逆王意,更不敢公然聚众议政,诽谤王上!”

    “你!”

    孔丘一时间,居然无言以对了。

    因为,以吴国现在的国力,的确能进行公办教育了。

    开启民智吗?

    早在多年前,庆忌就考虑过这个事情。

    当时是碍于吴国要大力发展军力,恢复民生,所以在文化领域就一直放任自流。

    总的来说,吴国要开启民智的话,有利有弊。

    利处是能让吴国人才济济,文化鼎盛。

    坏处就是一旦士子们长了见识,可能居心不良……

    封建时代的王朝,一般来说,都是要控制国人思想的。

    耗费最低的成本,莫过于使用愚民政策。

    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同时,宣布天下要以吏为师。

    并不是说让官吏去教庶民读书识字,而是说往后他们有了纠纷,争执不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就去找父母官评理,官员说的话就是标准答桉。

    要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子百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一大波人,都广收门徒,着书立说,徒弟们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的话就是标准答桉。

    他们那一套,都是一家之言,属于“私学”,跟街头巷议差不多,故而秦始皇的要求是一切听官府的。

    当然,官吏也不能任意是非,官吏要按照国家政策法规来行事,小官听大官,大官听皇帝,最后皇帝的话就是世间唯一真理。

    说白了,以吏为师,就是以帝王为师!

    汉承秦制,在统一思想方面一脉相承。

    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说,往后士子们都来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

    因为这六经都属于久经考验的经典,承认皇权至上,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