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伍百伍拾贰回 旋风无声征尘漫(上)

    第伍百伍拾贰回 旋风无声征尘漫(上) (第2/3页)

去得西军,恰似游鱼入水,很快声名鹊起,两度随老钟征西夏,立了许多战功,一直升到统制之职,乃是泾原军主将刘镇之副。

    前番朝廷征调泾原军打方腊,王彦因病不曾出征,后来刘镇战死杭州,麾下兵马群龙无首,抢功劳也抢不过别个有将主的,待到战后,遣回泾原路,便是王彦接手管辖。

    有看官不由要问——这个王彦如何便恁般了得?十节度都不过一笔带过,单单为他耗费许多笔墨?

    若仅仅是个王彦,本也不必细说,他的武艺虽高、名声虽响,未必盖得过如今在梁山修仙的“小太尉”姚平仲去。

    但为何特地提此一笔?便是因为他在出发之前,忽然来了几个年轻人,风尘仆仆,声称秉师父遗命,特地来投奔在他帐前效力。

    那几人的师父,于王彦颇有恩德,曾在御拳馆中,传授了他一路刀法,受用至今。

    从这刀法上论起,他若叫人一声师父,那人也自受得,因此师命难违,果然收在帐中,视为幼弟,用做亲兵。

    这几个年轻人中,却有一个动地惊天的豪杰!

    此人是谁?暂且按下不表。

    至此东西两路,合计近四十万兵马,一发出征!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此倾国大战,钱粮如流水般消耗,赵官家此番为做雄主,也算耗尽心思,艮岳修建未曾完工,竟也忍泪令停——

    一则节约钱粮,供给大军;

    二则朱勔死了,继任者送来的花石纲,难入龙目,官家是一个讲究的艺术家,岂肯将就?左思右想一番,干脆打下辽国,再选拔名臣,届时淘尽南北两地佳石美树,充塞其中,以求尽善尽美,永垂青史,岂不妙哉?

    当然,对外只宣传第一条原因。

    童贯身为太监,算是天子家奴,孝敬之心,自然比那些外臣尤甚。

    因此每每说到天子“节衣缩食”以供征辽,童大帅都要歌功颂德、慷慨流涕一番,更是时时对人说起:“天下虽是天子的天下,亦是天下人的天下,如今百年屈辱,报于一朝,岂止天子之事?亦是天下人之事也,钱粮耗费,岂止天子当出?天下人亦当出也!”

    本着这个为天子分忧的质朴想法,童大帅一路行军,一路抄没富户八十余户,都是河北山东一带有名的富豪——并且在朝堂上没有什么根脚的。

    抄没所得巨万,自家笑纳一半,另一半分两份,一份打点上下、分润众将,另一份报于赵官家,并有书信曰:

    “辽军兵势浩大,河朔地方,多有胆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