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陆佰肆拾伍回 铁蹄踏碎贺兰山(上)

    第陆佰肆拾伍回 铁蹄踏碎贺兰山(上) (第2/3页)

周长十八九里,护城河阔十丈,南北各两门,东西各一门,宽街长道,划分得二十余坊。

    只不过西夏毕竟贫瘠,即便都城之中,除皇宫、权贵宅邸尚显堂皇外,其余民居,也都是些低矮土屋。

    “十丈城河?”老曹听罢,眼神一亮,揣摩道:“西北之地不比江南,十丈河道着实是不窄了!兴庆府距黄河不过二三十里,它这条城河,若不贯通黄河,哪得这等磅礴水势?”

    城河通附近河道,乃是惯例,便似汴京、郑州一带城河,皆通黄河,苏州城河,则通运河。

    黄友也明白了老曹意思,却又疑惑道:“武帅之意,是要乘着筏子直抵城下?只是……”

    老曹见他欲言又止,呵呵一笑,把住手臂道:“老黄,你我如今,也算出生入死的交情,什么话还不能当面说?”

    他的笼络手段,真个驾轻就熟,小小一个动作,便让黄友心中一暖,当即说出自家顾虑来。

    “末将是觉得,这般行事,固然有出其不意之效,可那筏子又载不得云梯等等,城墙高高,却难生翼飞上。”

    曹操微笑道:“原来如此,黄将军且放宽心。我这些弟兄中,多有身怀绝艺的人,兴庆府城墙再高,比之雁门关如何?”

    说罢,回头叫一声:“时迁!”

    “小弟在此!”时迁笑嘻嘻,露出一嘴稀碎小米牙,一蹿到了面前。

    曹操见他这伶俐模样,顿时便觉心安,笑呵呵道:“好兄弟,你今休辞劳苦,让张良载了你,去为大军探探道路,顺便瞄一眼那城墙,心里有个预备。”

    “小弟得令!这便出发,哥哥只顾放心便是。”

    时迁一抱拳,拉着张良去到河边,解下一个小筏子来,两个乘了,顺着落日下金光滚滚的河流,远远向北飘去。

    时迁这一去,直到次日天光方回,却是和张良两个,背着筏子,自陆地上走了回来。

    同曹操禀告道:“哥哥,小弟这一番打探的清楚,兴庆府那城河,果然直通黄河,便是大船,亦可进入。那入河之处,乃是黄河渡口所在,若在平常,有五千西夏军守把在此,以防宋军渡河。”

    老曹听了,先是一惊,随即笑道:“既然是为了防止宋军渡河,如今想必都调走了?”

    时迁佩服道:“哥哥所言正是!李乾顺那厮,只愁兵马不够使,凡是能调之兵,都随他杀去了宋境,如今坐镇城中的,乃是太子李仁爱,此子不过十三四岁,由国相李遇昌辅佐。兵马只得五千,其中四千,乃是麻魁军。”

    黄友在一旁,见曹操不解,连忙道:“麻魁军者,乃是当年梁太后精选诸寨健妇组建,即西夏之女军也。”

    曹操听罢,并不鄙夷,反而赞道:“李乾顺此人,也是个敢下注的!以女军守皇城,可见他真个是全力以赴,要毕其功于一役,吾等若不到此,说不定真便被他打下偌大基业!此人能有这等心志,尽取秦土后,苦心经营一回,未必不能与金国争锋。”

    花荣在一旁笑道:“若论胆色,哥哥的胆色难道小过他?踏浪千里取王城,此古人未有之伟业!何况哥哥的手段,更是高明,我等兵出潼关已逾一月,西夏人竟仍懵懂未知,便是灭国也不为冤也!”

    老曹大笑:“贤弟所言不错,吾既来此,便是西夏当灭!”

    当即定计道:“姚兴、曲端、黄友、焦挺、石宝听令!”

    五个精神抖擞,挺腰抱拳:“末将在!”

    曹操道:“令你五个,各领一千兵马,自陆路杀去,围了他南、西、北三面,共计五个城门,虚张声势,却不必真个打城,只不放他一人离去,便算功劳。”

    又道:“三娘、花荣、时迁,都随我走,待天黑,乘皮筏直抵东城下,一举抢了他城!”

    曲端惊道:“武帅,这是存心要瓮中捉鳖呀!”

    老曹笑道:“我费了无数周折,方得到此,自然要一口吃个肥圆,呵呵,待把他留守的后妃群臣一举成擒,再看我如何摆布那李乾顺!”

    姚兴等人见他意兴飞扬,也都不由豪情勃发,待中午用了战饭,日影一移,便各自领军而去。

    曹操这时不慌不忙,直到天色将黑,才领军上了筏子,沿着河水而去。

    却说西夏自出兵以来,一路高歌猛进,今日胜一阵、明日下一城,数月以来,捷报连连,整个兴庆府,无日不沉浸在狂欢之中。

    任谁都看出来局势之佳——强金残辽,都在争抢宋土,他哪里还有力西顾?

    至于金国,虽然厉害,毕竟人少,占了偌大辽土,再取宋土,早已肚涨腹圆。

    而西夏这一趟出兵,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具,潼关以西,皆入掌心,说不定打得顺利,晋地、汉中,也要入手。

    如此一来疆土暴增,要多出多少显宦要职?

    因此那些贵胄子弟,稍有门路的,都要挤进前线大军中,以便抢夺军功,以至于堂堂国都,竟是空虚无比。

    而曹操潜行奇袭夺兰州、踏浪涉险下黄河,这番举措如今尽显其功:

    陇右一带,李助高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