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大白天下

    第二百一十八章 大白天下 (第1/3页)

    “哈哈哈——”

    庄严的“大庆殿”上,官家赵扩却在放肆地大笑着。

    完全放弃了往日的矜持,手持一封奏报,在龙椅前踱来踱去。

    这是通过“皇城司”递上来的奏报,而正常的军报,估计还在来临安的路上。

    其实,昨日晚间赵扩就已经拿到奏报了,甚至不顾老太监的劝阻,大晚上的连干了三碗“桃花酿”。

    “众卿,可是在想朕为何如此失态吗?”

    赵扩居高临下,从一个个文武大臣的脸上扫过去。

    “老货,你来把这封奏报,给诸位大人念念。”

    赵扩见没人搭茬,有些小小的失落,顺手把奏报递给了旁边的老太监。

    对于奏报的内容,老太监自然早已了然于心。

    不慌不忙地打开了奏报,用他那独特的嗓音,抑扬顿挫地读了起来。

    “大庆殿”里,静悄悄的,除了老太监的声音,就连往日里偶尔响起的呼噜声都收敛了很多。

    原来,这是“敦武军”孟共亲自手书的奏报,而写奏报的地点居然是金国的河南府府衙所在地,洛阳。

    从“燕王”殿下军令的下达,到“敦武军”、“靖难军”和“忠顺军”三军三万多人马的调动,闪击汝州,三日内全取其境。

    又趁着河南府不备,“靖难军”都统制郭靖亲率万余步骑,与丐帮众人里应外合,偷袭洛阳得手,河南府大部也落入大宋之手。

    奏报中,除了详尽地介绍了战斗的经过,为相关有功将士请功之外,还奏请朝廷,早日派遣官员,署理汝州和河南府日常政务。

    并奏请朝廷,派遣一员大将,镇守洛阳城。

    这个是应尽之请,毕竟洛阳不比其他城池,孟共不好自行安排人员镇守。

    宋廷南迁之后,洛阳即沦落为一座普通的城市,而在百十年前的北宋,却是贵为伴都的存在。

    如果说汴梁是北宋的政治中心,那么洛阳无疑就是北宋的文化中心。

    因此,此次能够拿下河南府,并驻军洛阳城,有着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官家赵扩欣喜若狂的原因。

    满朝文武听完奏报,也都傻眼了。

    其实在场之人,有些消息灵通之辈,已经获悉“敦武军”向汝州进兵的消息。

    既然枢密院和兵部都没有发文,那就一定是那位神秘的“燕王”殿下,再次出手了。

    这样的事情,这两年发生的虽然不多,但也总有那么几次,众文武也算见怪不怪了。

    令人没想到的是,出兵的结局竟然这样的轰动。

    按奏报所言,总共出兵不到十天,出兵数仅三万余,伤亡也不到两千人,这简直就是奇迹啊。

    就连最喜欢找茬的御史们,这次也没人跳出来炸刺,他们对于上次的“左耳事件”,依然记忆犹新。

    “天佑大宋,老臣为官家贺——”

    礼部尚书程珌,率先清醒过来,出班向着赵扩拱手致意。

    有他这么一带头,一时间“大庆殿”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朝贺声,就连史弥远也不得不出班奏告,请求官家重赏有功将士。

    实际上,他内心里除了震惊,更是深深的不甘,为什么这些屡建功绩的军队,不是自己的人呢?

    不行,要加快拉拢郭默的节奏了!

    莫愁这丫头,这么长时间,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难道自己需要再找一个美女吗?

    郭默呢?貌似也好久没见到这小子了。

    这次,如此露脸的事情,居然也没有这小子的参与......

    众人都在争相庆贺的时候,咱们这位大宋朝的百官之首,又一次在大朝会上,神游天外了。

    哎,不对,为什么要说“又”?

    “论功行赏的事情,咱们稍后再说,眼下还是先确定一下这镇守洛阳的人选吧。”

    “洛阳城的重要性,就无需朕多做赘述了。此次能够一举而下,除了‘燕王’调度有方,众将士三军用命之外,其实有很大的侥幸程度。”

    “朕想着金国人未必肯善罢甘休,因此洛阳城,乃至于河南府,甚至汝州,都要派遣得力的官员和将领赴任。”

    “不知众卿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吗?”

    赵扩的话音刚落,从西侧武将中走出一人。

    “启禀官家,老臣愿领兵镇守洛阳城——”

    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将,须发皆已花白,声音却极为洪亮。

    出班之人,正是现任的兵部侍郎,曾经的“忠顺军”都统制孟宗政。

    见到是孟宗政出班奏告,赵扩心里很是安慰。

    可是,他更清楚自己不能答应孟宗政。

    不是因为此人能力或忠心不行,而是郭默再三强调,不能让老孟头再去一线带军队了。

    而且,朝廷中也确实需要,有这样从军中走出来的正直之臣。

    现在孟宗政担任兵部侍郎,跟兵部尚书胡榘搭档,整个兵部就算是重回官家之手了。

    “孟卿,你征战半生,落得一身伤病,朕又岂能忍心让你再赴前沿?还是将机会让给年轻人吧,呵呵。”

    赵扩婉拒了孟宗政的请求,抬眼正好看见了吏部尚书薛极。

    “薛卿,你履职吏部多年,掌管大宋官员考核升迁,可有军政皆通的年轻之辈,可知洛阳?”

    薛极见官家直接点名了,也不好再在旁边看热闹。

    之前自己有过几次走眼的时候,当时在推荐邓州、唐州知府人选时,史弥远一系都觉得地处边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就自动放弃了。

    这次,“燕王”殿下指挥下的“敦武”等三军,竟然又拿下了汝州和河南府。

    现在官家又要他推荐人选,这也本就是他分内之事,可是自己一系要找出一个军政皆通之人,还是有难度的。

    那是去镇守洛阳,不是读过两本兵书就能胜任的。

    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兵部尚书胡榘,这个算是自己一系的人。

    特殊时期,以兵部尚书兼领洛阳也不是不可以。

    可是,刚刚官家连兵部侍郎孟宗政都给拒绝了,胡榘比孟宗政还大着几个月呢。

    思索再三,发现在自己一系中,还真是找不到合适的,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官家,老臣还真有这么一个人选,此人叫魏了翁,邛州蒲江人。”

    “历任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后历知嘉兴汉州、眉州、遂宁府、泸州府、潼川府等地,今年年初,刚刚召为兵部郎中。”

    “以老臣看,此人有丰富的牧政一方的经历,现又在职兵部,且刚过不惑之年,也算年富力强,可当大任。”

    这薛极关键时刻,还真有两把刷子,大宋的整个官员资料都装在他的肚子里。

    “不错,魏了翁此人,可当河南知府。”

    赵扩还真知道这人,更知道此人不算任何党派,是一个纯正的臣子。

    “魏了翁虽好,放在平时执掌河南府,完全没有问题,现在是非常时期,恐怕他也力有未逮啊。”

    赵扩表达着自己的诉求,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薛极,好像期盼着他再推荐个人出来。

    老薛极无奈,只好再次出班。

    “还有一人,姓杜名杲,邵武城关人,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杜颖。以荫补起家,后入江、淮制置使幕府。”

    “嘉定十二年,率军往援除州,解金人之围。激战中,面部被射中二箭,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