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纺织女王秦良玉

    第226章 纺织女王秦良玉 (第1/3页)

    崇祯八年,四月底。

    四川,石柱宣抚司,临近长江的青草坝镇。

    此地已平整出了一大片的场地,并在长江边修建了引水车与储水堤,且在水坝下方,借助水流驱动叶轮的力量,带动着一排数十台的纺织机械进行运转,再带动飞梭日夜不休的穿行,以每台纺织机相当于三百名织工的效率,织出大量蜀锦。

    且这些来自许家庄的水力纺织机,还具有可编程功能,只要把事先设计好的纹理、图案,编辑到计算机中,很快就能织出需要纹理和图案的面料,可以说是极其的先进。

    价格自然也十分恐怖,哪怕是以成本价购买,每台纺织机也需要2万银元。

    秦良玉一次性购买了五十台。

    但因为路途遥远,需要翻山越岭,运输费用居然都花了五十万银元。

    再加上一万台的缝纫机,每台成本价一百银元。

    以及配套的设备和零件。

    费尽千辛万苦的运到石柱境内后。

    秦良玉带着白杆兵在山西赚的那笔横财,也基本花的一分不剩。

    目的就是在石柱发展纺织与制衣业,为石柱百姓们带来一条活路,带来一条致富之路。

    那么一年多过去了,秦良玉的目的达到了么?石柱百姓们生活得到改善,摆脱贫困了么?

    短时间内脱贫自然是不太可能的。

    但状况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去年四月份,设备全部到位,引水车建好,储水堤修好后,石柱服饰公司宣告成立。

    五月份,制作出第一批50万件的衣物,优先解决了部分石柱百姓没衣服穿的问题(没错,就是穷到没衣服穿),赢得无数百姓的感恩戴德,生祠都立了上百座。

    六月份,制作出的第二批40万件成衣,因质量极好,款式时尚新颖,价格适中,这批成衣在成都销售一空,获得净利上万两。

    七月份,遭到棉花与蚕丝商人的集体抵制,采购不到原材料,只制作出成衣10万余件,然后陷入停产,甚至不得不想办法自己垦地种植棉花。

    八月份,危机继续,出现亏损。

    九月份,不得不找天下通银行贷款30万银元,渡过难关。

    十月份,新棉上市,依然买不到多少原料,只得向四川境内的经营蜀锦的利益集团妥协,同意了三项条件:一,石柱服饰公司生产的布料和服饰,不在四川境内销售;二,只能卖给许家庄,不得接其他商人的订单;三,要定期接受监督……为了生存,秦良玉不得不接受了这些屈辱的条款。

    十一月份,石柱服饰公司恢复了生产,当月制衣150万件,全部低价卖给了其他土司。

    十二月份,制衣100万件,但由于订单不足,出现大量积压,只得免费分给石柱的百姓,每人都分得了一两件。

    年底总结一番,发现今年盈利为零,只是让石柱的百姓们,过上了一个十分温暖但不怎么饱的年。

    但秦良玉依然十分满意,温饱温饱,已经实现了温,那么距离饱就不远了,比起以前温饱都不得的生活,这就是巨大的进步啊。

    进入崇祯八年,全新的一年。

    许家庄的许庄主,在得知石柱服饰公司,遇到订单不足的困境后,先批评为何不早说后,当即下达了足足两千万件衣物的大订单,其中各类工装就有一千多万件,还让人发来不少新款式的服装设计样板,让他们进行仿制,只要质量达标,有多少要多少,以后还会给更多的订单。

    至于订单的总价值,大概为150万银元。

    又以该行业20%的利润率,这个单子做完,石柱服饰公司能赚30多万银元,且接下来一整年都有活干。

    活了。

    这下公司终于可以活了,每个人都非常高兴。

    唯独秦良玉摇头叹道:「可以依靠他人一时,但不能依靠一世啊,许家庄帮我们已经够多了,这人情不能欠的太大,我们终究是忠于朝廷的。」

    但为了三十多万石柱百姓有口饭吃,这笔订单她不可能拒绝。

    只得在衣服质量方面,把关的极其严格,绝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也算是报答许家庄给予的帮助。

    故而今年开春后,石柱境内的发展,可以用一片红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