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不谙教化

    第199章 不谙教化 (第1/3页)

    于谦还有个疑问,便问道:“为何会有这么多读书的孩童?”

    他自己就是读书人,所以很清楚,在大明,读书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洪武初期,朱元章颁发了大量的优待读书人的制度,比如不需要纳税等,是因为大明百废待兴,需要读书人来参与治国,同时也是因为,读书人实在是太少了。

    因为,读书的成本很高。

    周礼有云: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其中的庠、序、校、塾就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的名称,有时匾额看到“荫泽庠序”,就是荫泽学校的意思。

    大体上来说,在古代的学校,分为两大系统,一类是官学,一类是私学。

    官学就是指朝廷和地方各级官方直接创办管理的学校,最高级别的官学,就是太学和国子监,而地方的官学又称为乡学或是学宫。

    官学的经费主要靠朝廷拨款,还有一些就是商人士绅的捐助。

    宋朝时期,因为人口数量庞大,导致官学学生人数太多,拨款与捐助已经无法满足官学支出,曾出现过一种“学田”制度。也就是说,朝廷拨一块地给学校,然后让学校租给附近的百姓,用所获得的租金来维持官学的开支。

    在官学中,学生可以免费就读,也提供免费的吃住,有些时候还可以领到一些零用钱。

    但是,在古代想要上官学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最初的时候,官学本就是为贵族弟子而创办的,属于贵族阶层。到了唐宋时期,官学才逐渐向平民百姓打开大门,但也不是谁都能进,需要天赋异禀,不说过目不忘,七步成诗,至少也是当地的才俊。

    除此之外,官学也会收一些自费生,这部分人就需要交学费,而且食宿等也需要自理。

    另外一个,便是私学,也就是个人办的学校。

    而私学的开创者正是读书人所尊崇的至圣先师,孔子,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私学没有朝廷补贴,是需要交学费的,最开始,孔子定的学费标准是十条腊肉。

    在当时来说,这个价格其实还是蛮贵的,因为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肉吃。

    不过,这个规定也不是死的,如果交不起学费,还特别想上学,可以帮老师干活,以工代费。

    在民间,大部分学堂都是私学,因为官学太少了,普通人家想读书的话,只能去私学,或者叫私塾。

    而这些只是影响读书人数量的最基本的因素。

    普通的百姓,手停则口停,温饱都是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供孩子读书,不止是高昂的学费,还有令人望尘莫及的书本费。

    虽然在东汉末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是对于古代社会来说,造纸术算得上是高科技,普通百姓根本承担不起。

    南宋淳锡年间,苏州地区印刷《大易粹言》二十册,就耗费了一千三百多张纸,加上其他的材料费,印刷工匠的人工费,算下来成本总共是大约三到四贯,对外售价八贯。

    当时的八贯钱,大约是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

    如此高昂的求学成本,根本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

    因此,于谦很难理解,为何蔚县的学堂,竟然有这么多的孩童,而且大部分都出自普通人家。

    党兴永笑着回道:“这些孩子的父母,多为匠人,或是做一些小买卖,就算是务农的百姓,自从蔚县实施新政以来,也挣了一些银子,区区五两银子的学费,倒还拿得出来。”

    于谦微微颔首,五两的学费其实不算低,不过,若是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却也负担得起。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党兴永继续说道:“以往我等读书人,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了功名,可是,若不能金榜题名,这肩既不能挑,手又不能提,如在下这般家庭困顿,日子就更难熬了。”

    于谦不断点头,读书人的事,他当然最是清楚不过。

    “现如今,蔚县这边,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