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徐州

    第一百零七章 徐州 (第1/3页)

    ‘大都督澄自出洛阳,而至徐州,沿途秋毫无犯,所过州郡,百姓无不箪食壶浆,恭迎王师。

    ‘博陵名士崔昂闻之,赞曰:古今军民同乐者,无过之矣,此明主也。

    ‘遂千里相投。’

    当时间线拨回高澄知晓关西具体情况之前。

    帅帐中,高澄还在与手持崔暹书信前来投奔的崔昂寒暄,一旁负责记录高澄言行的记室参军张师齐,已经为这件事打好了腹稿。

    高澄今天也算出了口恶气:当初在信都时,你崔昂清高,瞧不上我,如今倒好,崔暹一封书信,你就从冀州跑到洛阳,又从洛阳追了过来。

    但表面上,高澄还是一脸笑意,他欣喜道:

    “有怀远相助,澄如鱼得水。”

    崔昂很激动,又带着几分惭愧道:

    “大都督昔日诚心征辟,昂却只顾埋首读书,不识天下英雄,本无颜再见大都督,幸得季伦书信代为相邀,受此恩遇,昂不胜感激涕零,不敢当鱼水之誉,只愿能为大都督效犬马之劳。”

    高澄心里不乐意了,他的幕僚人均都是水,养他一条鱼,可不能有例外。

    他宽慰道:

    “世道纷乱,多的是贪名逐利之辈,如怀远一般能够静心读书的,又有几人?怀远如今学成再来投我,澄欢喜还来不及,又怎会怪罪。”

    话一出口,高澄就后悔了,明面上看这番话并没有问题,但如果崔昂以读书为由拒绝他,是淡泊名利。

    而十七岁就为他鞍前马后的崔季舒,难道就是追名逐利?

    也不能说不是。

    但高澄还是在往回找补:

    “博陵崔氏满门俊彦,叔正立志匡扶社稷,不辞辛苦,助我良多,如今又有怀远辅佐,我再无忧虑矣。”

    帅帐里只多出一个张师齐,他虽谄媚,但嘴很严,否则高澄也不会让他跟在自己身边。

    至于记录言行,他写他的稿,高澄自会审核。

    崔昂第一次与高澄相见,对于他拉拢人心的手段还没产生抗体,只这么一说,就真以为这是高澄肺腑之言,毕竟十三岁的少年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高澄又与崔昂闲谈许久,这才唤亲卫入帐,让他们先将崔昂安置好。

    崔昂离开,高澄对张师齐道:

    “你派人告知叔正,莫要再安排百姓迎奉王师的戏码,我已知贼人虚实,自当挥军南下,救民于水火。”

    张师齐领命告退。

    小高王素来谨慎,不打没准备的仗,反正一来一回肯定赶不上关西之事,干脆慢慢走,让崔季舒先他一步到达各处州郡,组织士人豪族,与他共演鱼水情。

    如今往徐州打探消息的探子已经把情报送回,高澄心里也有了底。

    原来梁人也在怕,之前东徐州投梁,梁将侯成俊等人被邸珍所败,这一次徐州再投,听闻高澄领大军前来平叛,北上的梁军匆匆南撤,屯驻在魏梁边境。

    领军将领也是无名之辈,此战易也。

    正如高澄所料,梁人一走,徐州城里的士人豪族们通过各种渠道送来投效书信,高澄看了几封,他这样耿直的人,实在受不了那些阿谀奉承,便统一交给张师齐收存。

    以后没了灵感,张师齐也能借鉴一二。

    为了让后人能够公正客观的了解自己,小高王做了太多。

    高澄大军还没抵达徐州,就收到由彭城寄来十七颗人头,据使者说都是参与袭杀邸珍的人,有徐州将校,也有豪族士人。

    高澄对于他们的做法心知肚明,不过是推出几个替罪羊而已。

    使者还在眼巴巴地望着高澄,高澄思虑许久,对使者道:

    “你将人头带回去,告诉主使之人,我高子惠要杀的人,自会动手,无需旁人代劳。”

    使者闻言大惊失色:

    “世子,谋逆之人尽被诛杀,世子何故再作此言!”

    高澄不愿多言,命人将彭城使者赶出大营。

    崔暹、赵彦深留守洛阳,跟随高澄南下的心腹幕僚只有崔季舒一人。

    当他听闻高澄将彭城使者赶走,不愿收下所谓犯事者的头颅,慌忙赶来高澄帅帐,委婉地劝谏道:

    “大都督素有仁名,今日为何不愿宽恕徐州人士?若稍加安抚,徐州无需耗费一兵一卒即可收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