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邺城有贤

    第一百二十二章 邺城有贤 (第1/3页)

    自太昌元年(532年)九月初九,高澄离开邺城,南下青齐之地。

    时隔两年,洛阳的太阳终于回到他忠诚的邺城。

    太昌三年(534年),七月十一,天气晴朗,邺城百姓沐浴在光辉之中。

    邺城北城外的官道上,初秋的阳光照射在张德兴身上,望着一片金黄色的田亩,他的眼中满是喜意。

    张德兴是沧州浮阳人,太昌元年由高澄主持河北科考所录,原本成绩排在农事科第二,但第一名是相州人,高澄于是将两人调换名次,升张德兴为农事科第一,任为相州均田使,而第二名则被授予冀州均田使。

    底下还有数位郡级均田使,不过都是录取名次靠后的考生。

    “张均田,你平日里总说自己是世子门生,今天世子回邺城,你不去迎接吗?”

    有一名吏员调笑道。

    众人闻言纷纷嬉笑。

    原来,张德兴也有过富庶日子,但家道中路,迫于无奈以务农为生,也算出身底层。因此,哪怕得了官位,平时也没多少架子,彼此间的关系还算不错。

    张德兴摆摆手:

    “专心用事就是对世子最好的回报。”

    其实张德兴也不觉得高澄还记得自己,那是高高在上的渤海王世子,这几年听闻他的事迹,都是平定三荆、兖州、徐州,最近又在潼关大破宇文泰。

    这样的大人物,当初随口勉励自己一句,怎么可能还记得,他们心里装的是整个天下。

    吏员们见张德兴这模样,也觉得无趣。

    大家伙对他的观感很复杂。

    有嫉妒,一场考试就完成了阶级跳跃,谁见了都眼红。

    有敬佩,正如张德兴自己所说,专心用事就是对高澄的回报,上任两年来,他时刻不敢懈怠。

    也有厌恶,摊上这样以为勤勉的上司,也算他们倒了血霉,被调配到张德兴手下做事。

    早早知道世子今天抵达邺城,全城的衙司都放了假,稍微有点地位的,都往城外迎接世子,一如前段时间高王莅临邺城。

    偏偏这个时候,张德兴却一如往常带着他们巡视各地田亩,前几天才从清河郡回来,今天又要往广平郡,跟了这样一位主官,下僚们又怎么高兴得起来。

    行进间,有骑士从身后打马而来,高喊道:

    “谁是相州均田使张德兴!”

    众人纷纷回头,各自都是一脸的惊疑。

    “我就是。”

    张德兴站了出来。

    那骑士打量了张德兴一眼,急道:

    “快随我回城,世子要见你!”

    说着就让张德兴与他共骑,在一众幕僚诧异的目光中,张德兴随骑士纵马回城。

    先前出言调笑的吏员喃喃道:

    “他还真是世子门生呀?”

    众人你看着我,我望着你,都是呆滞模样。

    这时有人突然问道:

    “那我们还去广平郡吗?”

    这还去什么!众人喜气洋洋往邺城跑。

    自己主官可是世子心腹呀!回去抱紧了这条腿,还怕没有前程吗。

    邺城渤海王府。

    因为前段时间高欢先王邺城住过一段时间的关系,渤海王府并没有荒败感。

    路途劳累的高澄只接待了相州刺史段荣,便谢绝了其余官员的觐见。

    段荣是自己亲姨父,又是段韶的父亲,怎么样也不能怠慢了他。

    更何况段荣对高澄还有救命之恩。

    孝昌元年(525年),高欢在河北谋刺杜洛周失败,带领段荣、尉景、蔡俊等人以及家眷投奔葛荣。

    途中被杜洛周派人追杀,当时娄昭君还要顾着两个女儿,未满五岁的高澄坐不稳牛背,几次滑落下去,耽误了队伍速度。

    高欢当时张弓搭箭就要一箭射死高澄,娄昭君大声呼救,是段荣夺了高欢手中的弓箭才让高澄侥幸活得性命。

    当然,高欢真要狠得下心,哪还能等到娄昭君呼救,再由段荣夺弓。

    一番忆苦思甜后,高澄亲自将姨父段韶送出府,交代段韶这段时间就不要回城外军营,好好侍奉段荣。

    又在段荣面前伤感道:

    “澄所恨者,难见父王,不能承欢膝下。”

    段韶好色,但他确实是个大孝子,即使高澄不说他也要好好尽孝。

    可看着高澄那副装模作样的嘴脸,段韶就觉得犯恶心。

    关键父亲段荣还信了这家伙的表演,简直让段韶恶心加倍。

    这些年段荣与高澄相处时间真不多,除了当初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