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入幕之宾

    第二百四十二章 入幕之宾 (第2/3页)

程度,后人若要给他留些脸面,还会另寻名目,另寻方式。

    若是不给脸面,那就是朱元璋的待遇了,例如他死后即被废止的《明大诰》,以及为内官不得干政这一祖训立碑。

    招来经典科前三后,一番叙话后,厍狄干留三人在府中用饭。

    崔赡三人都是士族出身,对于他们来说,一贯节俭的厍狄干用来待客的饭食并不丰盛,甚至相较于他们自己家族中某些奢豪享乐之人来说,算得上粗茶淡饭。

    用膳后,厍狄干独留了崔赡,为他引见自己年幼的第三子厍狄安定、与第四子厍狄洛。

    也许换一名文官刺史,就不会冷落前两名。

    定州经典科前三之中,厍狄干最重视崔赡,倒不只是年纪,他认为能否做好一名官员,与对儒学经典的研究,关系并不大。

    相较于学问,他更看重处理俗务的能力。

    毕竟他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别说诵读经典,连字都认不得几个的人,却在定州做出了成绩。

    之所以见客的只有两个幼子,正是因为其长子厍狄伏敬与次子厍狄显安已经被高欢派往洛阳,与高澄处关系。

    长子厍狄伏敬受任直阁属官,次子厍狄显安获封散骑常侍。

    厍狄干对崔赡能够立足洛阳同样充满信心,他与崔赡明言,希望对方能在洛阳与两个儿子为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也是老父亲为在洛阳的厍狄伏敬、厍狄显安操碎了心,这也是厍狄干今日招崔赡过来的用意。

    在送走崔赡后,厍狄干又立即命亲信代为向长子、次子写信,在信中对崔赡多有赞誉,要求他们不要以对方年纪小而轻视,同时也让他们在洛阳想办法缓和崔赡与崔暹的关系,卖作人情。

    崔赡年才十五,却应高敖曹之邀入职幕府,其中有高澄心腹崔暹的原由。

    崔暹与崔赡同是定州人,一个出身博陵崔,一个出身清河崔,年龄相差悬殊,除了同样的才能出众外,原本也扯不上多少关系。

    但是崔赡之父崔甗(yǎn)却与崔暹旧怨颇深。

    崔甗出身清河崔氏大房,也算信都元从,只不过他这元从身份说起来有点滑稽。

    当时河北士民大起义,崔甗被高敖曹领三百轻骑从家乡劫去了信都,当作师友对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