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 准备

    第四百五十九 准备 (第2/3页)

熟悉气候,多是精锐老兵,此前征召的十万步骑则接手各地防务,继续加紧训练。

    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利处自然是将士、战马熟悉了气候,能最大程度减少非战伤亡,但弊端也明显,高澄在江南摆了二十万精锐,把南征之意都写在了脸上,便有了足够的时间给宇文泰与陈霸先做战前准备。

    二人如今在治内堪称穷兵黩武,以蜀地来说,甚至几户达到蜀汉后期三户养一兵的程度,宇文泰在蜀地建立了一支十四万人左右的常备战兵,当然,单个将士的军饷还是与北齐差了许多,毕竟小高王是出了名的厚待将士。

    陈霸先亦不妨多让,由于其麾下存在不少蕃兵,无需拨付军饷,南陈仅岭南与北越地区,便养兵十六七万。

    宇文泰与陈霸先的意图也很明显,加紧扩军备战,挺过高澄这一次南征再说,只不过兵员质量就难说了,尤其是陈霸先麾下的蕃兵。

    相对应的,江东五万北齐战兵,江州五万前梁将士,高季式在衡州领五万步骑,斛律光亦有五万汉胡精兵驻防湘州。

    二十万精锐,以及需要为之征募近六十万民夫以及江南地区部分州郡兵作为辅兵,对于北齐来说,无疑是一场倾国之战。

    战事止于入夏以前,也是不得已之举,真要近百万人在岭南的盛夏折去半数以上,光是高额的抚恤,未来数年高澄什么也别想再干了。

    相反,即使没有如愿灭陈,只要在夏季到来前撤退及时,人口没有太大的折损,也能在短时间内掀起第二场灭陈之战。

    当然,有能力发动第二次灭陈之战,不等于真要急着出兵。

    此战若是败了,高澄只能选择熬老头战术,把陈霸先熬死再出兵。

    毕竟倾国之战败一场已经是伤筋动骨,若是接连失败,无异于杨广三征高句丽。

    小高王可比陈霸先年轻太多,足足十八岁,尤其是陈霸先这种崛起于行伍中的将领,作战勇勐也意味着一身的伤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