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等小鬼子们选好坟场

    第291章 等小鬼子们选好坟场 (第2/3页)

察兵抵达胶东也没有返回。

    胶东水师能不能返回不是郭戎能决定的,但是问题是,胶东水师没返回也就意味着岛国的倭兵没有抵达。

    而这就和郭戎的预期推断不相符合了。

    事实上,经过侦察兵们反复的探查,不仅来州、登州,两座大规模的港口城市没有倭兵的影子,就连其他的诸如胶州、芝罘、牟平、吕阳也没有发现半个倭兵的踪影。

    这一点就实在是太不正常了!

    难道李师道真的没有联合倭国,引入倭兵么,自己真的从一开始就推断错了?

    可是问题是,李师道手中去掉水师之外,步卒总共也就三万出头!

    区区三万兵马,还是三万已经被阉割过的藩镇军,在如今的乱局中能做什么?

    别说藩镇军,就算是武装到牙齿,精锐到令罐头发指的新编禁军,如果只有三万人在如今的大势中也翻不起半点风浪。

    就李师道手中这点力量,别说要在天下的乱局中分一杯羹,连抵御长缨军和左武卫组成的东征军都做不到。

    李师道根本不会知道,他精心打造的防御体系,在已经专业化、模块化、细分化的长缨军面前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李师道知道陇南武州之战的过程,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概念叫做降维打击,肯定不会迷信所谓的坚城,只可惜,李师道没有看到的场景被太上皇李诵看到了。

    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太上皇李诵对郭戎的信任和爱护也不是无缘无故。

    李诵原因信任和爱护郭戎的原因说到底只有一个,他认为郭戎可为他和他的帝国带来无穷无尽的胜利。

    从龟兹出发历经磨难来到长安,李诵看到了郭戎心中对于大唐的忠诚,使得李诵愿意在关键时刻把命交郭戎;

    长安的劝谏,兴庆宫的搏命逆转,李诵看到了郭戎的眼界、干练、战斗的素养、统帅的潜力,使得李诵愿意花费精力、花费金钱,培养郭戎,让长缨军生根发芽;

    陇西—泾原一战让李诵看到了长缨军的惊人战力,陇南-武州一战让李诵明白了什么叫做代差,明白了此时此刻的郭戎对大唐的意义,已经不亚于确定了唐军编制和作战模式,奠定了唐军无敌基础的卫国公李靖。

    如果说陇西、陇南之前,对于郭戎,李诵多多少少还有一点私人感情的因素,那么武州之战后,不需要个人感情,仅仅从对大唐的意义,李诵对郭戎的信任可谓坚如磐石。

    郭戎其实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武州之战没有被宣扬开来,原因很简单。

    亲眼看到万炮齐发场景之后,李诵亲自下令将所有与武州之战相关的战报、信函、命令、记录封存在了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中。

    除却勤政楼之外有关武州之战的所有记录,被销毁,就连郭戎和长缨军这一战的封赏都被搁置下来。

    长缨军的士卒是知道这一战的场面,但是长缨军有严格的军纪,没有长缨军的军士会冒着违反军规的风险拿着东西去吹牛。

    以至于,朝堂之上、江湖之远,除却终于太上皇的宰府之外根本就没有人知道武州之战的细节。

    到现在为止,朝堂上关于武州之战的记录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元和元年夏,戎引军攻萧关,克之,伐武州,一战而下。

    就算李师道不知道什么叫做降维打击,就算李师道自以为青州防线稳如泰山,但是一个事实是无从辩驳的:

    依靠坚固的防御体系,三万战斗力并不强的胶东军最多最多也不过自保而已,根本不可能为李师道拿下足够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明明可以凭借兄长的荫蔽,安安稳稳的在胶东当土皇帝,却费尽心机参加反贼联盟;

    明明可以凭借富庶的齐国故地富甲天下,却花费心血,耗费大量的钱粮打造防御体系;

    明明可以凭借平卢遗泽下来的胶东水师噼波斩浪,扬帆远航,却吃力不讨好的将倭兵从倭国运送到辽东:

    做了这么多,却都是为他人嫁衣,他图什么!

    郭戎不相信李师道是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也不相信李师道是那种头顶一块布,我最我最富的大善人!

    所以,郭戎坚信一点,李师道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有目的的!

    抽丝剥茧之下,渐渐的郭戎真的发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