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隐藏了底牌,真正的杀招!

    第439章 隐藏了底牌,真正的杀招! (第2/3页)

整五万骑兵接到命令之后立刻开始朝着河东前行。

    相比较偷偷进行了大面积革新的朔方和振武,河东距离叛军实在太近,在不方便封锁消息的情况下,河东军并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改革,但是这并没有丝毫影响严绶的积极性。

    自河北三镇叛乱开始,河东节度使严绶就一直在调兵遣将,将河东麾下的主要战兵集中到了蔚州、代州以及太原府,集中的兵力超过了十万。

    虽然没有直接对接壤的卢龙和成德开战,但是严绶屯兵备战的情况,使得刘总和王承宗不得不将加强防御。

    随着北伐檄文的公布,李纯御驾亲征的消息到来,给了严绶这位大唐的铁杆节度莫大的喜悦和希望。

    伴随着诏令和消息而来的,还有从振武、朔方抽调而来的整整五万精锐骑兵更是让严绶欣喜若狂。

    五万支援的骑兵,加上原有的十万人马,严绶手头的兵力达到了整整十五万,再加上河东军本就有一万左右的骑兵编制。

    哪怕严绶不擅长军事,也明白,仗打到这个份上,这支骑兵被投入战场之时,就是一切尘埃落定之日。

    至于严绶最担心的战场指挥问题,尤其是数量高达六万的骑兵的指挥问题,李纯和郭戎也很体贴的替他做好了准备。

    莫灵均、德刚、王铮、何海洋这些从跟随郭戎从草原上走出的娃娃们已经提前北上,他们将指挥这支规模达到六万的强大骑兵完成对河北叛军的致命一击。

    至于严绶,所需要做的就是从整个河东境内调集粮草,以满足九万步卒,六万骑兵的海量消耗,对此,严绶自然问题。

    相比较一直是朝廷铁杆的严绶,时任昭义节度使卢从史就比较尴尬了。

    相比较其他藩镇要么传位于子,要么传位于部将,昭义军是安史之乱之后河北地区,朝廷少有的可以掌握的藩镇。

    坐拥五州之地,拥兵超过十万的昭义一直是朝廷遏制河北三镇的重要棋子。

    贞元二十年八月,前任昭义节度使李长荣去世,德宗派遣宦官前往昭义镇,挑选继任者。

    昭义军大将卢从史负责奉迎宦官,迎奉的途中,他疯狂的贿赂宦官,同时自请担任节度使。

    面对卢从史的丰厚的贿赂,宦官们非常懂得其中你不收,我不收,耿公公怎么收的道理。

    于是,李公公收了,赵公公收了,耿公公自然也收了。耿公公收了,卢从史自然就有进步的空间,被照顾的舒舒服服,捞得盆满钵满的宦官们自然推荐卢从史接任。

    德宗皇帝对于宦官的信任在整个唐代十八位皇帝中也是无人可及,甚至将神策军都交给了宦官去掌控。

    自己自己信任的宦官推荐,德宗自然应允。就这样,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卢从史就成为了朝廷在河北最重要昭义的节度使。

    然而,卢从史担任节度使后,行为却逐渐狂恣,趁着李诵登基之后朝廷的乱局,在昭义军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

    等到退位了李诵在兴庆宫击溃了俱文珍发动的叛乱,彻底稳定了长安,稳定了关中的局势的时候,卢从史已经然完成了对于昭义军的大清洗。

    昭义军中的主要将校,昭义军下辖的主要文武官员,已经被卢从史完成替换,可以说,卢从史已经将整个义成军收入了自己的囊中。

    昭义军的变化自然不是李诵所希望的,而李诵也确实在第一时间就考虑了收拾昭义军,收拾卢从史的办法。

    李诵计划中在郭戎的长缨军护送之下从河东道北上草原,借助长缨军的军纪和军容,再加上河东军的协助,让卢从史老老实实的把权力交出来。

    毕竟,那时候朝廷在昭义军的根基还没有被彻底拔除,一个合适的机会啊,一个合理的理由,依旧能让昭义重回朝廷的掌控。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还没等郭戎随李诵北上,吐蕃人就开始进攻剑南,郭戎随之在陇西和陇西大放异彩。

    等陇西、陇南、剑南方向的战事,吐蕃被迫割地求和,郭戎带领损失惨惨但是功勋卓着的长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