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总归得杀人

    第三百八十二章 总归得杀人 (第2/3页)

传庭来做替罪羔羊,这种事情他做不出来。

    渐渐地,朱由检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写下去了。

    制衡他的东西太多,他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到,不然一子落错就是满盘皆输。

    “还是得创造出一批缺少生产资料的人,利用他们驱赶大的士绅,最后再对弱小的士绅豪强动手。”

    朱由检将写了一半的文册合上,拿着走到了火炉旁,将写了一个时辰的这本文册给丢到了火炉之中。

    “基础教育必须得推动,孙传庭需要一群帮手……”

    火光在他脸上照耀,飘忽不定,他也大概摸索出一条道路。

    “殿下!”

    这个时候,拿着文册的陆文昭走进了承运殿,朱由检侧过身子看向他,而他也作揖道:

    “殿下、天竺的市场需求都在这里了。”

    他说着,将文册双手呈上,而朱由检也接过了文册,笼统的看了一遍。

    总的来说,天竺的人口市场放在那里,实际上只要调查清楚莫卧儿各大城池的商品需求,就能大概判断出该地需要的商品。

    只要是人,实际上都牵扯到“衣食住行”四个行为上。

    衣服不用多说,南场织造局就是专门织造布匹的。

    之所以织造局的规模没有扩大来抢占大明国内市场,是因为江南的民间家庭作坊还需要这一份收入。

    在国内朱由检需要顾虑,但在国外就不用了。

    天竺的白布是一匹折色五百文,而大明的白布是两百文,这其中的利润足以换回许多金银。

    食物这一点上,首先食盐和醋、米麦、糖、肉类等各种食用的东西里,米麦大明是不可能出口的,盐作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朱由检也不准备和诸藩竞争,而是选择合作的方式。

    剩下的醋、糖、酒、茶不用多说,它们和布匹将是大明对外出口的主力商品。

    这几个东西了,除了醋没有那么强势以外,其它四项放在哪个国家都是必需品。

    这四种商品能惠及的不是一家一户,而是数百万家,数百万户。

    经济布局必须要开始了,黄龙拿下南亚大半市场也就是两三年的时间。

    种桑养蚕,种植甘蔗,培育茶树,这三个惠及自耕农的政策必须推行。

    甘蔗在旧港种植是最好的,但大明需要旧港来作为缓解土地兼并,向国内补给粮食的基地。

    把甘蔗放在广西是不错的行为,广西的人口不算稠密,全省不过三百余万人,况且今年开始广西的旱情开始衰退,不出意外,未来十年都不会再遭遇大旱。

    西南有了四川和交趾两个产粮基地,在广西建设榨糖工场是不错的建设。

    当然、选择在广西,也是因为此地的地方豪强早就被朱由检给解决了,更容易安插朝廷支柱性产业。

    至于茶场,基本可以说囊括了长江以南的各个省份,需要做的就是扩大规模。

    北方重工业,南方轻工业,这个配置是不错的,矿石源源不断的从海外运来,也不会损害北方自身的资源,除了山西和陕西的煤矿。

    把各大士绅往南亚赶,不仅能促进文化,还能开采矿产,用南亚的资源从东吁一直往内地发展。

    不过,这么做的前提是国内的工价必须跟上。

    因此朱由检合上了文册,沉吟片刻后便开口道:

    “今年下发告示,广西种植甘蔗的田地免赋税,皇店收取甘蔗的价格从一文一斤,涨到三文一斤。”

    “另外,茶课司监管的各大茶场,从今年开始扩充,五年后产出茶叶要翻倍。”

    “江南的蚕丝收购价格暂时不变,但桑田的田赋降低到五十赋一。”

    “另外,收购国朝各地矿山的速度需要加快,今年的皇店也要筛选一批人出来,让燕山毕业的学子进去,提高提高效率。”

    朱由检制定的三个政策,直接惠农的有两个,一个是甘蔗收购价格上涨,一个是桑田田赋降低。

    之所以没有提高蚕丝收购价,是为了民间的小作坊考虑。

    以南场的规模和渠道,自然可以提高蚕丝的收购价格,但那样的话,民间的小作坊和家庭作坊就活不下去了。

    他们没有远洋贸易的渠道,只能用高价买入材料,然后以大明市场的平价卖出布匹。

    小作坊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不是现在。

    朱由检需要给百姓一条活路,不管是流民还是自耕农,或者是城镇百姓。

    “朝廷的灾民雇工,眼下有多少人了?”

    朱由检询问陆文昭,而陆文昭对此心知肚明:“大概一百二十余万人。”

    灾民的雇工数量变少了,这是朱由检的第一反应,但他没有询问为什么变少,而是问道:

    “国帑积攒的钱粮还有多少?今岁能收上来多少?”

    “刨除准备用于币制的金银,国帑还有银三百七十六万余两,一千零七十二万石。”陆文昭老实回应道:

    “今岁四月以来多地下雨,户部对田赋的预判上升到了五千八百万石左右,税银应该在二千七百万两左右。”

    赋税收取总额恢复了一些,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朱由检知道,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变多了。

    大旱会持续,但会迎来三四年左右的低谷期。

    这个低谷期不是代表大旱会消退,而是大旱的规模不会比前面这三年大了。

    第一波大旱的巅峰在去年,并且在缓缓褪去,直到三四年后会迎来第二波大旱。

    大明需要在地方抗旱的情况下,增强百姓的抗旱能力,总结第一次抗旱中对抗天灾人祸的经验来准备抵抗第二波大旱。

    这次的三年大旱导致多少土地被兼并,多少贪官污吏贪墨赈灾款项,帮助士绅豪强压榨百姓,这些都得总结,并在下一场大旱中预防。

    这一场大旱里,地方官府靠不住的秉性彻底暴露出来。

    官员说到底也是士绅的一份子,指望他们所有人有良心的赈济灾民,不如寄希望于黄老爷捐献家产。

    银行的事情必须推进,户籍存折制度也得推进。

    用户籍存折直接发放工钱,要比拨发钱粮给地方官府,再由地方官府转发给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