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稳中向好

    第五百二十七章 稳中向好 (第1/3页)

    “殿下,您若是真的担心,何不如留些银钱给那个村子的百姓……”

    太行山下,当一辆人力的四轮自行车还在吭哧吭哧的南下时,坐在朱慈燃旁边,用力踩踏脚踏的太监不由对心情不好的朱慈燃劝解。

    只是经历了那么多,朱慈燃已经不是当初的政治小白了,他反问太监:“你认为他们是没有银钱才这么贫穷的?”

    “如果是因为银钱,那为什么那个村的村官都吃得如此贫寒?”

    “不把物价降下来,就算给再多的银子也没用。”

    “况且这只是第一个村子,后面呢?后面还有多少个村子?”

    朱慈燃把太监说的哑口无言,而他也不免有些沉思。

    在齐王府呆了大半年,看了大半年,他大概也知道为什么山西百姓会那么穷。

    旱情是一方面,飙涨的物价才是导致他们过成这模样的罪魁祸首。

    那有没有办法抑制物价?自然有,那就是输送源源不断地商品来山西,然后继续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让百姓有钱。

    只是朝廷已经中断了山西的以工代赈方式,为得就是逼着他们迁移去关外三省。

    这群百姓不想迁移,朝廷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齐王说了不能动用武力,不然整个山西省的人口都能在几年内一举迁空。

    “眼下国朝不是有了火车吗?这山西怎么还会物价那么高……”

    一个坐在后排的太监忍不住开口,朱慈燃闻言只能摇了摇头:

    “国朝九亿多亩耕地,只有八亿亩能产出粮食,每年产出的粮食只有十二三亿石,按照每人五石,仅仅百姓自己就要吃去八亿石。”

    “但这些粮食并不是突然降临到百姓手里的,而是需要运输的。”

    “八亿石粮食运到各地后便变成十亿石,乃至十一亿石了,剩下的一两亿石还得用在牲畜身上。”

    “如果没有牲畜,没有足够的肉食,那八亿石可不够百姓吃。”

    朱慈燃意识到了一个分配的问题,以及运输损耗的问题。

    在他这个年纪,能察觉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正如他所说的一样,大明的粮食肯定是够吃的,哪怕只有八亿亩耕地,也能种出十二三亿石米麦,人均八九石都足够,换算下来就是每天每人最少能到手三斤米。

    然而,这所谓的三斤米四人均,而凡事最怕人均。

    麓川的汉民二十亩水田,每年二三十石,山西的汉民一两亩水浇田,每年三石不到。

    前者完全可以吃一碗倒一碗,甚至拿出十几石去养牲畜来增加肉蛋奶,后者连饭都吃不饱,每天饿着肚子干活。

    讲人均无用,只有把数据揉碎了来看才能知道各地百姓过得如何,就好像北直隶和山西的物价一样,天壤之别。

    想要解决的山西的问题,除非山西没有旱情,或者大明有着充足的物资,可以每年输送几千万石米麦以及各类物资给山西。

    然而,运费需要成本,时间也需要成本,人工也需要成本。

    山西的米价能保持在八百文左右,已经是大明官员能做到的极限了。

    若是按照历史上的进程,这一年山西的米价应该是三两一石。

    山西的百姓过得不好,朝中百官都知道,朱由检也知道,但他们也没有办法。

    北方旱情之下,靠南方的粮食来维持不饿死人就已经是极限了。

    怀着低落的心情,朱慈燃用力踩踏了一下踏板,试图用骑车来缓解自己的不安。

    “今天起,我们不走省道和府道了,有乡道就走乡道!”

    说罢、朱慈燃驾驶着自行车飞快地从水泥乡道上驶过,但却苦了为了不让他累着而拼命踩踏的三个太监。

    自行车渐渐消失在了道路的尽头,朱慈燃的游记还在继续书写,他要把自己见到的各种情况汇报给自家齐王叔,让齐王叔更好的治理天下,还百姓以康乐。

    只是,西北饥民的情况不仅仅只有朱慈燃、徐霞客等人记载,大明朝百官之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官员不断上疏。

    这其中,最让朱由检瞩目的是他手中的这一份。

    【自去岁一年,山陕二省无雨,除关中、河套、汾水两岸外,其余地皆黄,草木枯焦】

    【今岁开春以来,平阳府斗米百文,以至百姓争采山间野草为食,野草粒小似糠,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臣山西平阳知府马懋才恳求陛下调拨钱粮,以平抑山西粮荒】

    一份迟来了七年的《备陈大饥疏》出现在了朱由检的手里,着写他的人依旧是敢于直言的马懋才。

    由于恩科的出现,本该在天启五年录入进士的马懋才在其之后的仕途中,可谓受到了充足的冷落。

    为官十年,他也不过是区区一个平阳府的知府,而历史上的他,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为了礼部郎中。

    当然,之所以升迁的那么快,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大明无人可用。

    只是眼下不同了,燕山派官员尽管一直在党争,但在理政上,燕山派却有数不胜数的基层官员。

    务实……这是他们理政快过守旧派的原因。

    在守旧派还需要担心礼制的时候,燕山派官员已经交出问题的答桉了。

    因此,能力中上的马懋才在天启五年那数万恩科官员中变得寂寂无名。

    好在他和历史上一样,向朝廷上了关于饥民的奏疏,不然朱由检可能都无法注意到他。

    这么想着,朱由检放下了马懋才的奏疏,拿起了朱慈燃的游记备份。

    马懋才上疏的时间是二月初,朱慈燃的游记内容则是在二月末。

    相差大半个月,朱慈燃的游记内容能让朱由检更为了解平阳府百姓的生活情况。

    【二月己亥,我骑着车自灵石口乡道进入了平阳府的地界,行至韩信岭时与当地刘村老闲聊许久。】

    【二月以来,山西的“天灾”并未离去,而是迅勐的袭来,折磨着贫瘠的韩信岭】

    【从正旦到春分,此地没有遭遇一场雨,大部分水田难以为继,纷纷旱为旱田,庄稼绝收。】

    【春分后一日,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