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守土抗敌,人人有责,人人服役,势在必行!

    第291章:守土抗敌,人人有责,人人服役,势在必行! (第2/3页)

人眼皮子底下都敢干这事,可想你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有多肮脏。”

    “我我…”

    “唉呀,你也别我我我的了,你们文人没用就是没用,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仗义出自屠狗辈,无情多是读书人,你们这些读书人呀,一肚子花花肠子,整天算计这个,算计那个,我看就是闲的,到战场上耍两刀,每天累个半死,就没那么多歪歪肠子了。”

    一时间原本安静的朝堂成为了菜市口,两方本来就互看对方不顺眼的文武大臣们,直接撸起袖子开喷了起来。

    本来擅长玩嘴皮子的文人应该会占上风,可今天也不知道武将那边是打了哪种鸡血,竟然压着文官这边狂喷。

    甚至几个战斗力勐的老将,直接把对面几个老学究喷的捂着胸口,差点昏过去。

    坐在上手的老爷子也不吭声,下意识双手拢在袖中看起来热闹。

    让天下及冠男子入军历练的事情,是朱瞻圭提出来的。

    早在几年前姚广孝还没死的时候,朱瞻圭就说过军户的问题。

    虽然现在有老爷子看着,军户方面还没多大的问题,但以后就保不准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个制度是老朱定下来的,一般后世子孙没有那个胆子,根本就不敢改。

    也就是在老爷子活着能动动,换成别的人,哪怕朱胖胖动起这个制度,都难度非常大。

    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准备,军户改籍贯的事情已经没问题了。

    但朱瞻圭考虑的一下子全部改过来,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而且很容易出现乱子,他就提出了,现在拥有军户籍的人不改变,从下一代新生儿开始。

    这样一来,几十年后随着老一辈的军户离去,这个未来可能会带来危害的制度,将会彻底改变消失。

    改变军户制度,并非是朱瞻圭脑子一热提出来的想法,而是其中有很多考虑的。

    未来的招兵制度,肯定会改成应征制度的。

    如果将来军队全部都是应征入伍的,那军户的除了交税之外,就没有别的意义了。

    当年老朱为了老百姓能减轻负担,把原本老百姓承担的一部分税收,加到了军户身上。

    这样一来,如果将来不改变,那军户跟老百姓同样的生活,偏偏要交更多的税,肯定有很多人会不满。

    朝廷以民为根本,老百姓不满意了,那肯定会出乱子。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朱瞻圭决定借助这次机会,把军户改革一起放出去,同时也宣布了兵役制度。

    之所以要选择强行兵役制度,朱瞻圭是因为害怕选择募兵制没人来报名。

    民间有句俗话,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当兵入伍要么飞黄腾达,要么一命呜呼,而前者少之又少,几乎大部分都是后面的命运,好一点的也落个残疾回家。

    再加上朝廷以前抚恤制度不完善,很多伤残士兵回到家以后没有了依靠,不是饿死就是家庭破碎,甚至有的为了不拖累家人,选择自尽的也不在少数。

    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大明的老百姓对于当兵有些抵触。

    如果像后世那样选择自愿入伍,恐怕招兵处,还真招不到人

    所以说,大明现在选择自愿入伍制度还是有些早,率先推出强征兵役制度,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选择的好处,一来可以强化国民体质,二来也加强了朝廷军队预备役,三来在军队中也可以统一思想教育。

    虽然不敢说,两年军旅生涯就能让这些人,死心塌地的跟着朝廷,但让他们心中对朝廷的归属感多一点,还是能做到的。

    “好了好了,都别吵了,我来说两句。”

    站在阶梯上的朱瞻圭,见下面吵的不可开交,眼看着几个脾气上来的老家伙,就要上演全武行,连忙站出来,拦在了两方人中间。

    “太孙殿下,这事还是要多多考虑啊。”

    “先不提文人当兵的事情,光全国这么多人进入军队,朝廷就不一定能负担得起。”

    “咱先不说俸禄方面了,光每天消耗的粮食都是天文数字。”

    文官这边一个老学究作为代表,苦口婆心的说着这个兵役制度的问题。

    虽然这老货,满嘴说的都是为朝廷着想,但朱瞻圭还是能听出,这老头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让文人去当兵,实在太有辱斯文。

    “谁说吃不起,阿三区域每年运送来的粮食,就够这些人吃的了,再加上过两年土豆大规模的种植,别说让这些人吃了,撑都能把他们撑死。”

    好家伙,这两帮人也是吵上瘾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