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尘埃落定

    第四百七十章 尘埃落定 (第2/3页)

章,不就是因为张斐的文章更加通俗易懂,但那到底是文章,而这故事显然要比文章更加吸引人。

    这或许是一个更好的宣传方式。

    值得考虑啊!

    很快,这本晏殊的诗词,就凭借生动的内容和新颖的题材,成为了一本现象级的书籍。

    一个已故多年的宰相,再一次成为顶流,不少歌妓都跑来蹭热度,演唱晏殊的词。

    这立刻引发了很多士大夫们的羡慕嫉妒,到底文人相轻,谁也不服谁,晏殊又不是公认的天下第一,他可以,那那我们也可以啊。

    但.但是好像这一窝蜂地去跟风,又有失文人的体面。

    而就在这时,名士报上面又发表了一篇名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文章。

    此句是出自宋真宗,本是用于劝学,但是这篇文章却是用来宣传正版,表示知识是无价的,文人用无价的知识获取有限的财富,不但可以令自己获得财富,也可令国人受益,有益于国家发展。

    这马屁拍得。

    很快!

    这篇文章就立刻受到广大文人的肯定。

    好!

    说得真是太好了!

    这也导致近日汴京律师事务所是门庭若市,但去的人,可不再是那些大富商,而是一些士大夫。

    他们今儿可不是来找张斐的麻烦,而是来询问版权一事,当初张斐就打了一场关于盗版的官司,当时朝廷就已经出台相关律法,也有人出售版权,但是收获并非是很吸引人,这导致许多文人对此不感兴趣。

    这一点点利益是无法打动他们的。

    但此一时彼一时,这本现象级的书籍,让他们仿佛发现了一个宝藏,尤其是那些文坛大家的后人,许多人是家道中落,跟晏几道一样,故而也都想效仿。

    但是如何操作这版权,他们还都是一知半解,故而前来这里询问。

    “各位老先生慢走。”

    “免送。”

    又送得一波客户出门,张斐不禁是抹了一把汗,只觉喉咙都有些哑了。

    “这都已经是第五批了。”范理悄悄走上前来道。

    张斐点点头道:“还是的写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这版权法,免得他们都上门来问,我就是再有准备,也应付不了啊。”

    范理道:“其实这方面的利润也不是很多,而且这些老夫子可不是那么好打交道,咱们犯不着这么劳神,何不推给李国忠他们。”

    大钱你不赚,这点蝇头小利,你又这么上心。

    可这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无论你怎么看,这北宋的优势就是文人,这就没得辩,再加上北宋的文化氛围还是比较自由的,故此张斐认为,只要将这个机器给运转起来,这绝对能够令北宋更上一层楼。

    弥补短板是需要的,但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张斐也希望在离开汴京之前,将这一把火给点燃。

    正准备回店里时,忽见晏几道走了过来,张斐又转过身去,拱手道:“晏先生。”

    “三郎!范员外!”

    晏几道拱手回得一礼,又道:“我今日过来,是有一事想与三郎商量一下。”

    “到屋里去说。请。”

    “请。”

    来到屋内,晏几道便道出自己的来意,“事情是这样的,我有几位好友也希望去正版书铺,参与这书籍的编写。”

    “是吗?”张斐惊喜道。

    晏几道点点头。

    张斐笑道:“这是好事,晏先生自己决定就行。”

    晏几道愣了下,道:“我决定就行了?”

    “对啊!”

    张斐笑着点点头:“到时这正版书铺也会一分为二,老侯就只负责管理印刷方面的事宜,而至于内容方面,就全都由晏先生来定,这方面的招人,晏先生自己决定就行了。关键这种事,你来我问,我也不清楚,王学士的文章,在我看来,也跟我写得也差不多。”

    “啊?”

    晏几道不禁震惊地看着张斐,过得片刻,他才反应过来,呵呵笑了笑,“那那我就自己定了。”

    张斐笑着点点头。

    晏几道又问道:“那这酬劳方面?”

    张斐道:“这个我到时会给一个最低酬劳,同时给予他们提成,他们参与多少就拿多少,这样也比较公平。”

    在整个开封府,如晏几道这样的人,其实是非常多的,许凌霄也是这类人,对当官没啥兴趣,就对这诗词书籍感兴趣。

    晏几道的成功,也令他们有了想法,又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又能赚不少钱,名利双收,一举两得,也都想尝试一下。

    当然,这本现象级的书籍,并未转移大家对于当前局势的关注,毕竟权势在任何时代,都是最为宝贵的东西。

    如今免役税已经接近尾声,成功已经是势不可挡,问题是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才是大家最为关心的。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免役税的成功,是来源于司法改革,那么是先施行司法改革,再执行新政?还是怎样?

    也是当下朝廷所热议的议题之一。

    垂拱殿。

    “免役税试行的成功,关键是在于司马学士所推行的司法改革,故此臣建议朝廷先以司法改革为先,等司法改革完成之后,再执行新政。”

    赵抃率先站出来的道。

    他现在是公检法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司法改革才是正道。

    王安石当即就乐了,心想,恐怕等到司马老儿入土了,这司法改革都不能完成,我可是等不起啊!

    吕惠卿马上站出来反驳道:“赵相公此言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