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三章 破产法案

    第六百五十三章 破产法案 (第2/3页)

员也可以来告,但是朝廷要裁掉官员,这是朝廷的正当权力。

    这就好比,公检法可以帮一个酒保讨回酬劳来,但不可能强迫店主雇佣他一生。

    而且,如果真到我说得那一步,也就是债务重组,那也全都是官员们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此话一出,官员们不禁面色狰狞,我们咎由自取?你好意思说这话,你这做法就是放我们得血,去补贴君主和百姓。

    文彦博不禁沉眉问道:“此话怎讲?”

    张斐道:“都已经到这种地步,要是再欠下去,或者再增下去,那不是兵变,就是民变,这还不足以说明这是官员的无能吗?”

    一个官员躲在后面喊道:“你小子懂什么,许多事情,是上面吩咐的,地方官员们也很无奈啊。”

    这就是在暗指皇帝,是皇帝要钱啊!

    其余人瞄了眼赵顼,见他没有看过来,然后赶紧点点头。

    就是这么回事。

    张斐道:“这一句话,我在河中府听了很多遍,我给他们的建议就是,如实跟皇帝说,我做不到,另外换个人来。我就不相信,你都这么说了,朝廷还会强迫你去完成。

    我听说京东东路一些知县就表示无法完成青苗法,朝廷立刻将他们撤了,可你做不到,又要赖着不走,还能怪朝廷?

    此外,皇帝和朝廷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朝廷税入必将也会因此减少,而且债务重组,不是说完全废弃官府,这里面朝廷还是得拨钱,维护官府最为基本的运转。

    这是谁都不想遇见的,但在那种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如果不那么做,国家就会一直腐朽下去,直到灭亡。这么做的话,只是一时之疼,但可以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同时国家最基本的安定是不会被破坏的,只是说官家可能也无法尽情的去修宫殿。

    但法制之法保障的可不是那华丽的宫殿,而是君主、国家、百姓的最根本的权益。”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赵顼。

    他这一句话可是有限制皇权之意,你不杀了他吗?

    但赵顼还是面无表情,似在思索什么。

    其实张斐早就跟他提过那“权力的笼子”,你放一点点进去,他们就是要加倍放进去,皇权反而更加大。

    就利益而言,如果我少修一个宫殿,能够裁官,那可真是不要太划算。

    赵顼绝逼不会犹豫的。

    关键他暂时也没有打算修宫殿啊!

    这买卖绝对做的。

    官员一看,皇帝这都不出声,咱们还骂个什么劲,到时去垂拱殿谈吧。

    张斐根本无心关注赵顼在想什么,因为他们两个早就商量过的,他又继续说道:“由此可见,如今大家嘴里的顾全大局,那不过是掩耳盗铃,是任凭国家继续腐朽下去,简单来说,就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许多官员听罢,顿时怒睁双目。

    诬蔑!

    这真是赤luoluo的诬蔑啊!

    可是许多官员也是沉默以对,尤其是宰相们,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事实,大家如今都是拖得一天是一天。

    很简单,这三冗问题,解决方案是再简单不过,就是节省开支,可为什么做不到。

    但是,皇帝现在很着急,王安石才会被重用。

    很多官员认为,这就是皇帝不做声的原因,别看张斐的一些话,有些大逆不道,但他的最终结论,却是说在皇帝心坎上。

    张斐又道:“而法制之法的做法,看似莽撞,但其实是为顾全大局,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保障了一个国家的基本安定,百姓不会民变,士兵不会兵变。至于官员么那也只能怪他们能力不足。

    元学士在河中府的成功,已经说明这一点,其实通过政策的调整,是不至于让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来,故此河中府并没有到债务重组的地步,所以我说得债务重组,也不是必然要这么做,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赵抃、吕公著他们稍稍点头。

    这么说的话,其实大家还是能够理解得,如果闹到那种地步,就是以前的制度,官员也得受到惩罚,只不过张斐是比较激进的,不是抓人问罪,而是将所有官员都给裁了,核心就不是惩罚,而是还债,而是财政。

    张斐又道:“而这,也属于儒家之法的一大弊病,就是执行方面的欠缺,在这里我指得是儒家之法,而不是儒家思想。而法制之法,将会补全这一短板。”

    富弼问道:“这话又从何说起?”

    张斐回答道:“正如我方才所言,儒家思想只是大臣面向君主,本也应该如此,这就是大臣们的职责所在。可问题就在于,一旦君主采纳,执行者还是大臣,这么一来,就会出现两个问题。

    其一,大多数大臣肯定只会建议君主从(一)降到(零),是决不可能是从(一)升到(二)。因为执行者也是大臣,试问谁又会给自己增加难度,即便宰相想要这么做,那底下官员也不答应啊。”

    赵顼这回听得是频频点头,毫无顾忌,心道,一针见血,一针见血啊!

    文彦博摇摇头道:“此话我不敢苟同,大臣若是做不到,还建议官家这么做,这与祸国殃民又何异?”

    王安石不禁瞧了眼文彦博,他这是在暗示我吗?

    张斐点点头道:“文公言之有理,而这就是我要说得第二点,在儒家之法下,皇帝是非常容易听信谗言,忠奸难辨。

    根据当下的制度而言,一般来说,先是皇帝提出一个目标,宰相为此去设计方案,最终由底下的官员去执行,从而完成这个目标。

    假设皇帝提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正直的大臣必然就会去劝阻,而投机取巧的奸佞小人则是会表示自己可以帮助皇帝,完成这个目标。结果皇帝就有可能听信小人之言。

    若翻开史书,许多许多奸臣,就是凭借这一点上位的。但这是不是皇帝的错,我觉得还得具体分析,如果皇帝只是单纯得满足一己私欲,而不顾财政危机,修宫殿,或者干嘛,那皇帝当然也有错,这也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昏君。

    但如果皇帝是要励精图治,是要开疆扩土,是要建万世功业,这就不能说是皇帝的错。”

    文彦博听罢,不禁都感慨道:“这小子拍马屁,也真是前无古人啊!”

    一旁的司马光、吕公著都是笑着直摇头,当初阿云一案,他们就已经见识过了。

    这话对于皇帝,其实很不中听,你都这么说了,老子以后就别修宫殿。

    但是在坐的大臣,都知道,当下这位小皇帝肯定非常爱听。

    赵顼的目标就是要励精图治,开疆扩土,但他这个主张受到很大的阻碍,他现在非常需要理论上的支持。

    张斐道:“我们假设皇帝是要开疆扩土,但是财政暂时不足以支撑。那么正直,且有能力的大臣,是会在不增税的情况下,改善财政,帮助皇帝开疆扩土。

    可是这种大臣一般都是五百年难得一见,如萧何、如房玄龄,目前我朝王学士也在走这条路,但尚未证明。”

    王安石凝重的神情,宛如雪莲绽放,当即就笑了,是很大方地点点头。

    方才他认为张斐、文彦博的说辞,就是在讽刺他,因为他就是在这个关键点上位的。

    如今张斐这么一说,将自己放在萧何、房玄龄同列,那完全是正确的。

    可马上惹得不少人嗤之以鼻。

    萧何、房玄龄,跟你哪里像,倒是那李林甫跟你王介甫,有一点相同。

    张斐见到王安石开心了,又继续道:“其实大多数正直的大臣,就是处在第二种,也就是劝阻皇帝,不要急功好利,要休养生息,然后厚积薄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