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真正的金融

    第六百五十八章 真正的金融 (第2/3页)

常平司直接执行。而提举常平司则效仿慈善基金会,只负责统筹、借贷、拨钱。

    如免役法和运输,均输法的买卖,青苗法的借贷,以及臣在明年将要颁布的市易法,全部都集中在提举常平司,而提举常平司再通过与各个行业的商人合作,来获取盈利。

    如此一来,便可绕开地方官府,也顺便可以避开地方上的阻力。”

    赵顼不禁眼中一亮,点头道:“此策甚妙。”

    其实他们一直都在玩这个招数,就是另起炉灶,遇到阻力,咱就直接绕开,不跟他们玩。

    冰冻三尺,你去凿冰,哪有这么多时间。

    而此番教训也令王安石意识到,其实许多官员根本不关心新政死活,而张斐当初建议成立超级财政机构,将财政全部集中在提举常平司,不但政令可以通达,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一点绕开地方官府。

    王安石又道:“此外,臣还仔细研究过河中府的成功,其关键原因就是在于盐钞,而盐钞之所以能够在河中府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在于当地缺乏钱币,朝廷只需要发适量的盐钞出去,就会留有一部分盐钞在民间,这部分收入也算是财政所得。

    而我朝几乎各地都在面临钱币匮乏,臣以为朝廷应该认真对待这盐钞,因为这能够在短时日,弥补财政的不足。”

    赵顼忙问道:“先生对此有何建议?”

    他对这玩意也非常感兴趣,但张斐并没有跟他深刻讨论过这些。

    王安石道:“制定非常详细的制作和监督流程。河中府的盐钞,臣特地托人带了一些回来,其制作粗糙,毫无美感,拿在手里,也不像似贵重的物品,这代表着朝廷并不重视,而一张精美的盐钞,能让百姓更有信心。

    故此臣以为朝廷可先征集这方面的人才,设计出复杂、精美的盐钞,让人难以仿制。

    更为主要的是,盐钞的发行和监督,还是基于筹集边州军饷,而并非是视作独立的钱币,臣以为应该对此进行调整,不应完全为了筹集边州军饷,还应该考量财政,亦可直接交由提举常平司,根据各地的财政情况,去适量发行。”

    张斐在河中府,并没有盐钞的属性,主要发行还是根据范祥、薛向他们制定的通商法,盐钞的主要作用,还是为边州筹集粮食,不是根据货币情况来发的。

    赵顼问道:“不通过三司吗?”

    王安石道:“三司岂知各地的钱币情况,提举常平司常年与商人打交道,是清楚的知道,各地的具体情况。”

    赵顼犹豫片刻,便点点头道:“就依先生之言。”

    绕开三司,他也喜欢。但随后,他又笑道:“看来先生在此次试行中,吸取了不少教训啊!”

    王安石立刻道:“其实臣的新法,都是吸取先人的经验,然后根据我朝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而非是臣首创,若无成功经验,臣又岂敢建议官家。”

    有人说王安石是拗相公,孤傲、刚愎自用,这个说法没错,但这都在于他的主张和理念,他相信通过财政政策,是可以扭转财政赤字的。而不是在于具体手段,他的新法全都不是他想出来的,就没有一项是首创,全都是总结前人或者今人的经验,且都有成功的案例,他才拿来用。

    只要这个办法是符合他的主张和理念,他就能拿来用。

    张斐的超级财政机构思想和盐钞、盐债,都非常符合他的主张,当时他得知这个计划,是欣喜若狂,也是他亲自批准的,元绛才随着张斐的计划去做,没有他的批准,元绛真不敢那么干。

    如这些办法,他马上就能够吸收,为我所用。

    此外,他这么急着跟赵顼建议,也是受局势所迫。

    他心里也清楚,皇帝可能对新法已经有所动摇,所以他必须做出调整,来坚定皇帝支持新政的决心。

    另外,公检法的成功,以及皇帝对公检法的亲睐,注定他的法家思想是难以有所作为,新政将会受到公检法的监督,他也无法获得如商鞅的权力,做到一言九鼎。

    这其实是很麻烦的事。

    他必须要做出改变。

    这里他借用了慈善基金会的方式,通过给商人的投资和借贷去直接获取盈利。

    而且,这能够帮助他,避开冗杂的官僚体系,去操控全局。

    这就是王安石和司马光最大的区别,司马光压根不认同这些理财思想,他的政策只有一点,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即便这个政策能够赚到钱,司马光也会认为这是歪门邪道,只可赢得一时,而不可长久,长久必伤民。

    王安石对于理财的手段,是推崇备至,他很快就能吸收这方面的知识,然后用于自己的政策。

    见过王安石后,赵顼又亲自召见司马光,如今可是两翼齐飞,不能顾此失彼。

    司马光跟赵顼谈得事就非常简单,就是公检法聘请寄禄官的事。

    我们公检法的责任就是执行,是要求最高得部门,如果什么臭鱼烂虾就往我公检法扔,那如何能行,而且,公检法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公检法是能够直接裁掉不合适的人。

    那些寄禄官可全都是大爷,都已经懒散惯了,来到公检法,他们要是出工不出力,那怎么办,当大爷养着?

    这会带坏我们公检法的风气。

    而这些寄禄官员,要裁得话,是非常难的,手续之多,真是瞠目结舌,基本上就是铁饭碗。

    司马光坚持要求,让他们应聘上岗,从最低坐起,凭能力留任。

    如果上来直接当检察长,那肯定就裁不掉,因为检察长必须是朝廷指派的,河中府虽然情况特殊,直接就地取才,但也都申请过的,大庭长还是没有这权力的。

    赵顼欣然接受他的建议,因为司马光只是针对公检法的底层官员,上层官员,还是朝廷决定,这并不影响他的人事权,但还是要求司马光,尽量招入更多的寄禄官,而不要轻易从民间招人,这会加重朝廷的冗官现象。

    司马光当然也答应,他不是不想招,因为公检法很缺乏识数认字的人才,只是说,招来了,就得鞭策他们,让他们努力干活。

    张家。

    “张庭长,关于贵宅的改造,已经全部完工,你要不亲自去看看。”

    李豹来到屋内,一边搓着手,向张斐说道。

    “不用了!”

    张斐摇摇头,“我相信豹哥做得比我想得还要细致。来来来,坐,专门为你准备的火锅。”

    “多谢!多谢!”

    李豹也不客气,立刻坐了下来。

    张斐亲自斟了一杯热酒给李豹,“喝杯酒暖暖身子。”

    李豹举杯饮尽,砸吧几下:“这真是舒坦。”

    当然,张斐没有清闲到,找李豹过来喝酒。

    张斐问道:“京东东路的税务司安排的怎么样?”

    李豹道:“官家早就派人过去了。”

    “是吗?”

    “嗯。”

    收税这种事,赵顼比谁都积极,别说寒冬,就是大雪天,你们也得立刻赶去啊。

    闹归闹,这税钱可不能少。

    张斐笑了笑,又道:“我在河中府时,听闻我们在京东东路的人都已经急不可耐了。”

    李豹忙道:“这倒是的,因为当初张庭长是让咱们先去的京东东路,那边发展的规模,可比河中府现在都要大。”

    张斐问道:“那今年的秋税,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