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文武并行

    第七百八十二章 文武并行 (第1/3页)

    对于赵顼的抱怨,张斐是还有些不太理解。

    殊不知,工商无大事,文人无小事。

    商人就是再怎么样,再大的事,统治者也都可以置之不理,不就是一个商贩么。

    但文人一旦计较起来,那就是再小的事,特么也是大事,赵顼也非常害怕,赶紧给补上,不然的话,这会出事情的。

    这任务自然也是落到张斐头上。

    因为赵顼也不知道这到底该怎么去弄。

    但是,理论知识和实际发明,在律法上面,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之前已经颁布版权法,此法都已经写入《临时法》中。

    要无此法,晏几道怎么可能凭借故事,为邸报院赚那么多钱,就是因为在很多地方,大家都不敢用盗版。

    如果再将文人的文章用于激励法,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只能是用奖励的方式来体现。

    张斐就建议赵顼,咱们创造一个大奖,来忽悠,哦不,来安抚这些文人。

    而且,得制造噱头。

    在治国方面的学术文章,取名为孟子奖。

    用古圣人之名,来命名此大奖,这够噱头吧。

    之所以不用孔子,那是因为孔子地位太高,张斐有些不太敢用,而孟子则是在宋朝期间,这地位才开始大幅度上升,也深得宋朝文人的推崇,无论是司马光,还是王安石,都比较推崇孟子。

    因为孟子的思想,是能够有效缓解宋朝当下的社会矛盾,同时孟子强调的君臣关系,也是非常符合共治天下的思想。

    在孟子的思想中,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是一个双向关系,宋朝很多大臣,都是这么认为,君主看我不爽,我也不哄着你,老子回乡务农去,谁还离不开谁呢。

    这孟子有庙奉祀就是始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

    但现在还没有神化,用孟子来命名,既不会冒犯,又能增加分量。

    既然有文人奖,武人自然也不能落下,不然的话,可能又会出事,关键现在赵顼非常重视军事发展。

    于是,在军事方面的学术文章,设太公奖。

    这太公就是姜太公。

    由诸阁学士共同来评估。

    五年评估一次。

    然后由皇帝亲自下旨奖赏-——奖金为一万贯。

    总之,是牌面给足。

    这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爆文坛。

    文人们是欣喜若狂啊!

    孟子奖。

    听听这名字.!

    不得了啊!

    而且是诸阁大学士来进行评估。

    这专业性。

    况且五年才选一次,科举才三年,可见这分量之重。

    如此种种加成,此奖一出,立刻成为文人的最高荣誉殿堂。

    皇帝?

    就算不是皇帝亲自下旨,也不打紧,皇帝懂个鸡儿,他就是一个颁奖的吉祥物。

    对此,文人都表示非常满意。

    这里面有一个因素,就是国子监的崛起,导致科举正在渐渐弱化,而且科举只是涉及到年轻学子,不是所有文人。

    文人始终没有一个华山论剑,可以争天下第一的舞台。

    虽说文无第一,但是文人们又特别爱争高下,尤其是宋朝的文人们非常好这一口,因为政治环境比较宽容,王安石、苏轼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天天写文章,评论时事,批评宰相。

    此奖来得真是恰到好处。

    再没有人抱怨什么激励法。

    文人们都在蠢蠢欲动,将此奖设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而此奖刚刚成立不久,便宣布了第一批获奖者,这个其实是赵顼钦定的,也就是王安石和司马光这对双子星。

    诸阁学士对此也没有怎么去反驳,到底过去十年,朝廷就是他们的二人转,当下的政治格局,也是他们二人奠定的。

    这都是无可争议的。

    但获奖的可是作品,而不是人,是针对他们当初发表在名士报上的两篇文章。

    一篇就是王安石针对他新政理念发表的文章,主要理念就是,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不管王安石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但这与当即国家发展的趋势,几乎是一样的。

    另一篇则是关于司马光针对公检法发表的文章。

    公检法的成功,就更加是没有争议。

    绝对是名副其实。

    赵顼对此也是相当满意。

    但结果这消息一出,这二人立刻被骂成狗。

    你们也配?

    这就是文人。

    文无第一。

    他们例举文彦博、欧阳修、富弼等人的文章,你们看看呀,这不比那两篇文章优美?

    什么东西。

    诸阁学士是瞎了眼么?

    还是说这其中有内幕?

    赵顼表示心累。

    你们到底想要怎样?

    张斐也赶紧在报刊上做出解释,这获奖的标准,是必须具有创造性,比如说,休养生息,就是写得再好再对,也是肯定不能获得此奖的,因为这只是一项政策,而不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理论,并且还要有充分证据证明其可行性。

    你们先别骂,了解清楚规则再说。

    三司。

    “这张三文章虽然不怎么样,但总是能够别出心裁,一针见血。好好好!”

    王安石合上报纸,笑着直点头道:“此奖就应该如此,就司马君实之前说得那些休养生息,谁人不知?但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奖就应该这么发才对。”

    薛向道:“可是外面那些人根本就不管,并且还诋毁相公,说国家有此盛况,关键在于公检法,而不是因为相公的新政。

    但可恶的是,他们转过脸去,也骂司马相公。我认为他们就是纯粹的嫉妒。”

    “这是文人本性。”

    王安石哈哈一笑,又问道:“对了,这朝堂上就没有人,为我辩驳吗?”

    薛向点头道:“当然有。”

    王安石道:“现在可不流行嘴上说,得发表文章。”

    “啊?”

    薛向愣了下,“相公不是向来不在乎这些吗?”

    “我是不在乎,但是新政在乎。”王安石道:“此奖对于我个人而言,意义倒是不大,但这是对我新政理念的肯定,这可是至关重要的,若想延续新政,就必须得到更多人认同。”

    薛向深表认同地点点头。

    若无王安石的新政,他其实也没有今日,这个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