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一章 飞龙在天

    第八百零一章 飞龙在天 (第3/3页)

  身为用户的士兵们,在乎的可不仅仅是威力,主要是要使用方便。

    火器刚上战场不久,就立刻得到反馈,然后前线的工匠就想出办法来改善这火器。

    其实这种小机关跟冶炼技术不一样,只要你有需求,工匠们还是能够办到的,而冶炼技术想要得到提升,真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这时,折继世他们走了过来,“这火器虽然不如弓箭使着方便,但威力可真是不小,这一般的皮甲是根本挡不住,被击中之后,立刻丧失作战能力,目前取代弩手,我看是没有任何问题。”

    姚兕笑道:“我看取代弓箭,也只是迟早的事,这火器手只需要训练半个月,可一名弓箭手至少都得训练一两年啊!

    最初咱们不敢派太多弓箭手进去,就是凭着这火器击退好几回敌军的进攻,并令他们损失惨重,这用于防守更是完美。”

    种谔道:“正好朝廷那边也来了命令,要求我们步步为营,决不能出兵进攻,否则的话,军法处置。”

    说到这里,他叹道:“只可惜,暂时还不能让火炮进去,那威力可是比这火枪大得多啊!”

    这西北捷报不断,第一份关于火器的报告也送到京城。

    而目前国内也正在与辽国展开间谍大战,双方都是动作频频,且河东的谈判也陷入僵局,在王韶提出岁币后,辽使也是有些恼怒,扬言宋朝若将岁币每年增加五十万贯,边界可重新划定。

    但是,辽军至今未有进入争议地区,可见他们还是舍不得这岁币,但是态势还是非常紧张。

    探明对方的意图,就变得至关重要。

    大宋安全司在大名府的一间驿站,就抓到一个辽国的间谍,这厮扮作厨子在驿站干活,经过审问才知道,辽国让他专门打听岁币一事。

    与此同时,宋朝在辽国的探子也是举步维艰,因为辽国方面也在全面捉拿宋朝的探子,他们只知道辽国也在调动兵马。

    皇宫。

    “辽国专门派人来打探岁币,显然是在试探我方虚实,看我们是否有打算撕毁澶渊之盟。”

    张斐道:“而河东那边狮子大开口,应该也是在试探我们,是否有打算以岁币换领地。”

    赵顼点点头,“但是根据辽国内部的消息,他们还是有可能真的出兵,可目前火器才刚刚开始生产,即便不顾代价的去购生产火炮,至少也还需要一年,才能够在河北部署一定数量的火器。”

    张斐思考半响,道:“陛下可派特使前往西夏示好,表示只要西夏继续开通贸易,恢复往来,我们愿意重修庆历合议。”

    赵顼立刻道:“如今西夏已经被我们逼入绝路,怎能给他们喘息之机,而要恢复庆历合议,那我们还得给他们岁币,这如何使得。”

    自从宋神宗即位一来,跟西夏斗争不断,在熙宁三年,也就是宋神宗决心厉兵秣马,这庆历合议就暂时被搁置。

    张斐解释道:“根据西夏的情况来看,西夏太后已经无路可退,在没有彻底解决与西夏国主的斗争,她是不可能与我们重修庆历合议。

    这一切都是做给辽国看得,因为事情根源始终是源于我们对西夏的作战,想要迷惑辽国,就还得从西夏着手。

    而我们对西夏作战计划,是以防御为主,我们还可以让折家派一支兵马入驻太原府进行防卫,让辽国知道,我们已经在战略上放弃进攻西夏,并且全力防守辽国可能的入侵,同时派人大张旗鼓运送岁币,也暗示辽国,我们无意与之为敌,但如果他们是咄咄逼人,我们自也不会妥协的。”

    赵顼稍稍点头,又问道:“登州没有情况吗?”

    张斐道:“那边进行的非常顺利。”

    赵顼好奇道:“那为何辽国内部一点动静都没有?”

    张斐笑道:“目前辽国并未对外作战,所以看不出什么效果,只有当辽国出兵,辽主将实力投向外部,并且得到削弱,我们的计划,才能显现出效果来。”

    赵顼咬着牙道:“再给朕一年啊!”

    他现在也不是那么惧怕辽国,到底国力发展太迅猛。

    在与张斐谈过之后,赵顼又跟文彦博、王安石这些重臣开会,商议如何应对。

    也从侧面慢慢交代他们在西夏动作,到底战略已经统一,而且不管是王安石,还是文彦博都朝中强硬派,赵顼也没有必要全都瞒着。

    不过他也只是说,是辽国又狮子大开口,想要增加岁币,并没有告诉他们,其实是自己这方先拿岁币去当筹码,跟对方谈判。

    关于张斐的计划,他们也大致认同,只是王安石对于从西北调兵进驻太原还是有所保留的,他认为西夏已经是非常虚弱,战机是随时可能出现,并且西夏太后也可能拼死一搏,这时候的防御重心,应该是西北。

    最终文彦博拿出韩琦当年的主张,就是河北、河东、陕西三路作为一体防御,同时通过解库铺,拨钱到西北,让商人拿着这钱,从西夏境内招募更多勇士,就可以抽调出部分西军,在太原府防卫。

    另外,司马光还建议暂时不要走漏风声,以免引发恐慌,止住国内发展的势头。

    对于大宋而言,其实已经拖了一年多,不是不能打,但如果能够再拖一年,那局势对于大宋而言,将会大为有利啊!

    赵顼委派一名特使,出使西夏,以祝贺其国主亲政为由,商议重修庆历合议之好。

    这摆明支持他们国主。

    并且张斐还让人将消息传去熙河,以此来收获熙河的民心,看,我们大宋不想打仗,就想着贸易赚点钱而已,我们是和平的捍卫者。

    又暗中拨款五百万贯,到西北解库铺,作为招募西夏勇士的启动资金。

    而国内的发展,还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这表面上都当做没事。

    而且,大家也是各司其职,不再相互争斗,饶是吕惠卿这么爱斗争的人,也渐渐将心思放在政绩上。

    他不是不想斗,而是斗不起来。

    大庭长就在边上看着。

    还靠嘴弹劾?

    有个球用。

    关键那些官员们也不敢违法,不说公检法,那御史台也变得愈发妖娆,那监法司可不只是监察司法官员,他们是监察官员的一切违法行为。

    就没有一丝丝意外,宋朝特使直接被挡在边境外,连门都不让进,你这纯属就是在恶心人啊!

    梁太后:我特么是空气,你宋朝皇帝提都不提一句,几个意思?

    赵顼对此是毫不在意,他还怕梁太后妥协,那可就尴尬了。

    而且今年宋朝境内是大丰收,就连一潭死水的河北,也都开始迸发出生机来,税收终于是达到三十年前的水平,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各地财政都在稳步增长,但主要爆发来源还是江南,因为今年在江南投入税币,这是极大刺激了江南的经济。

    除此之外,今年还从福广等地,通过海运,运送了两万石粮食到登州。

    面对如此繁荣昌盛的景象,赵顼决定更改年号,且是力排众议,明年改年号飞龙。

    张家。

    “飞龙?”

    许芷倩道:“这这年号挺奇怪的。”

    张斐问道:“是因为太土了吗?”

    “土?”

    “就是.就是没有文化底蕴。”

    他对这事真不是很懂。

    许遵笑道:“倒是与这无关,只是因为我朝年号向来都是以内敛、仁和为主,飞龙这个年号过于张狂,且多用于战乱之时,在唐末乱世的时候,许多政权喜欢用类似年号,所以朝中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其实之前有舍人提出‘元丰’,但官家执意要这个年号。”

    许芷倩问道:“张三,你知道这里面的含义么?”

    张斐耸耸肩道:“或许官家是想要上天吧。”

    许遵吓得一哆嗦,叱喝道:“你在这里瞎说甚么。”

    不知道各位看官们有没有察觉到,这本书就差不多到了尾声,因为我给主角的定义是比较狭隘的,就法律这一块,哪怕是经济方面,也是通过法律去推动的,核心内容,基本上已经写完了,接下来的战争主角没有太多发挥的机会,也不会详细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