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西南风云 第一章 七月流火【求追读】

    第四卷 西南风云 第一章 七月流火【求追读】 (第1/3页)

    七月流火,气温渐凉,赵城拾起了糟糕的心情,继续向着下一个目标前进。

    他已经进入黔州,在这个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高原上奔波十余日。

    赵城还是第一次踏足这一片土地,尚未穿越前听过不少关于这里的传说,也知道这里的不容易。

    只有亲身感受,赵城才知道这里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辛。

    也就是几百年后全夏族高速发展,全速奔向现代化,连带着黔州一起向前进。

    在那个时代,全夏族境内百姓都受到时代的恩泽,过上较为不错的现代化生活。

    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吃饱饭本身都是一个问题。

    在夏族中东部地区还好点,只要不是战乱,没有天灾,老百姓基本都能生活。

    苦是苦了点,但饿死人并不是普遍现象。

    可在黔州,赵城才明白什么叫做穷山恶水,也明白为什么黔州会是自古以来的流放地。

    太穷了!

    基本生活都是一个问题!

    流放到这的高官贵族们,若无当地大势力接济帮助,基本活不了。

    此刻,赵城站在高大的城墙外,看着这古老的城市,希望这一站能有所收获。

    也希望这水溪土司的领袖能有点眼见,别像播州那些猛夫一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还狂妄自大……

    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错失了什么!

    眼前这座城市叫贵州城,水溪名义上臣服大明帝国后,明朝于此设立治所,水溪和水洞治所皆在此。

    自蒙元以来,中原帝国在黔州设立土司制度,土司对外称宣抚使或宣慰使,名义上服从中原帝国,是元、明帝国封授的命官。

    但实质上仍属于割据独立的状态,算是高度自治地区。

    黔州这块地,整体地形地貌是山,是沟壑,山多且无路,朝廷鞭长也莫及。

    这就造成了历朝历代以来,黔州的独特地位。

    中央朝廷想要直接掌控黔州,这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旧社会,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统治黔州的收获与征战黔州所付出的代价不成正比,没有实际的意义。

    简单说代价太大!

    还不如招降黔州土司,在名义上臣服大明帝国,实际上对这穷山恶水采用不管不顾之政策。

    里面的人怎么打怎么闹、怎么管理怎么统治都无所谓,定期定量向朝廷纳贡就行。

    只要别想着动摇朝廷的统治,其他都不重要。

    不过,如今朝廷挥军西南,欲要彻底颠覆元梁在云南的统治,顺带也想着对黔州动动土,进一步深化黔州与中原的联系,加强统治。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大军征讨云南,黔州是无论如何都避不开的。

    两广尚处于叛乱,战乱不断,大军未平定,想从两广挥动大军西进剿灭元梁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从北边叙州府拥兵几十万,直接攻入云南是可行的,但终究还是绕不开黔州。

    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统筹整个战局,他非常清楚黔州在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只有黔州安稳,能够为大军征战云南提供无条件的支持,他们才能安心征战,也才能在短时间内平定整个西南。

    如果黔州不稳定,甚至土司们还和元梁有勾结,背后突然给大明军队来一下,那对大明来说是极为致命的。

    稍有不慎,大明大军就会葬送在这片西南土地。

    大明的主要力量在中原,在长江中下游,西南这一带,对于大明来说还是太过偏僻了。

    就算如今大明立国十三年,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国力强势,军队强横。

    可中原对西南一带的影响太过弱小,想要轻易拿下云南,一统夏族,也绝非易事。

    为了整个战局,傅友德才从潭州出发,欲要横穿黔州,让一切不稳定之因素,全部按死在萌芽里。

    这样,大军横扫云南,灭杀元梁,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赵城步入城池内,直奔水溪治所。

    他进入黔州以来,一直在搜寻黔州各大势力的资料和信息,对水溪土司也有些许了解。

    当代水溪领袖霭翠在洪武五年就向朝廷称臣,去过中原,到过应天府,

    本是身强体壮之时,但据说自应天府归来后便一蹶不振,成了重病之躯,数年来卧病在床,恐时日无多矣。

    赵城想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治疗霭翠的病,若能治疗,以此为切机,未尝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