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孝直再现 将兵迎质

    第一百六十八章 孝直再现 将兵迎质 (第2/3页)

似的建言,只是那时刘备一心只想复仇,故而并没有同意赵云的谏言。

    但如今的形势与历史上大不相同,关羽未死,荆州未失,所以刘备的理智还是在的。

    在赵云谏言完后,马良亦出身问道:「大王想要江夏,是否有一举荡平江东之意?」

    面对马良此问,刘备摇头言道:「非也。」

    法正临死前已经建议刘备,江东虽因公安一战元气大伤,但底蕴还在,境内多有俊杰,不是短时间就可以灭亡的。

    所以刘备心中目前,并没有一举吞并江东之心。

    见刘备摇头,马良又言道:「大王既然无一举荡平江东之意,那讨要江夏一郡,是意在断绝孙权窥伺荆州之心?」

    对于马良此问,刘备点了点头。

    江夏乃是控扼长江的战略要地,若能将江夏郡控制在手中,那么一方面能以兵锋威胁江东腹地,另一方面亦能从长江上游断绝孙权进兵荆州之路。

    但马良在知道刘备是这个意图之后,他当即对刘备进言道:「当今江东与荆州相邻者有江夏、豫章、庐陵三郡。」

    「若我军拿下江夏,虽可从长江上游断绝吴军进兵荆州之道,但孙权之前在豫章、庐陵亦分别设有军事重地,如陆口、益阳等镇。」

    「当初吕蒙进兵荆南,便是从陆口出兵,进而得逞诡计。」

    「大王若想完全断绝孙权进兵荆州之路线,那无疑要连取江夏、豫章、庐陵三郡方能稳妥。」

    ….

    「然此举,于当今时势而言却不易做到。」

    「既如此,大王不如接受孙权奉送质子之请。」

    「孙登乃孙权嫡长子,且孙权现今只有两子,次子孙虑却多病难保,年不过十岁,常年卧病在床。」

    「在此情势下,孙登俨为孙权心中来日承继江东基业之不二人选。」

    「有孙登在手,孙权来日定然会对我军有所忌惮,不敢再轻易毁约。」

    当马良说到最后一句话以后,刘备的脸上已有赞同之色。

    当世年幼的孩童是容易早夭的,一般当世人将十岁当做孩童的一个坎,若度过了这个坎,才算有了真正成年的机会。

    当初刘备自己在有了亲子刘禅后,却还是不贸然废除刘封的副军称号,便是考虑到这一点。

    今孙虑体弱多病,年又不过十岁,在当世人的眼中,几乎都认为他很难安全成年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不可能将继承他大业的希望放在孙虑身上。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孙登目前算是能继承孙权大业的唯一儿子。

    除了孙权完全疯了,或者凭空冒出一个成年的儿子来,不然顾虑到孙登的安危,孙权的确是很难再起攻取荆州之心。

    至少数年内,在孙虑安然成长起来前不会

    如此。

    这时帐中的群臣中,糜旸也是在的。

    在他知道孙权有奉送质子的想法后,他心中却慢慢有了一个想法。

    最后糜旸亦出身对刘备言道:「大王,当今天下三分,鼎足而立。」

    「若想一统天下,当和一方,攻一方,如此才是万全之策。」

    「江夏一郡,南北相分,一半在孙权,一半在曹魏大将文聘手中。」

    「我军纵算拿下江夏,然以我军与曹魏之敌对,文聘必然不会坐视不理,将会发兵攻我军。」

    「文聘一动,因江夏之重要性,孙权亦定会重整旗鼓来争夺江夏。」

    「那时我军又将陷入与两方交战之境地,这对我军而言不利。」

    「江夏虽重要,却犹如一处泥潭,在我军未荡清中原魏军之前,非必要无须踏入。」

    「今孙权既有奉子求和之意,大王不若允之。」

    「等我军一旦收到孙权质子,大王可彷效当年齐楚绝交之故事,让孙权写信辱骂曹操,以断绝他曹孙两家通好之可能。」

    「有孙登在手,孙权不会不允。」

    「曹操方与孙权结盟,对其大加封赏。」

    「若他一旦听到孙权又向我军联和,彼之内心必定愤满,这时再有孙权辱骂之文书送至,以曹操脾性,将来或许会起大兵攻之。」

    「到时孙权江夏、庐江二郡遭受兵危,自顾不暇,又岂能窥我荆州乎?」

    「再者,在断绝与北方交好之后,孙权为了自保,短期内亦只能依附大王。」

    「以北方之兵威,行慑服东方之事,祸水东引,于我军百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