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刘备教子 众臣齐哭

    第二百一十五章 刘备教子 众臣齐哭 (第2/3页)

他们认为申仪之所以会反叛,乃是因为糜旸嚣张跋扈,擅自擒拿列侯申耽所致。

    糜旸是汉兴太守,出兵讨伐申仪还说的过去。

    但他在未得到刘备的命令之下,就擒拿身为列侯的申耽。

    从某些方面上,这有些逾矩了。

    因为成都城中的益州士人不少,所以这种言论一时间尘嚣不已。

    虽然非议糜旸所为的人不少,但是支持糜旸的人亦不少。

    糜旸的身份特殊,荆州士人及东州士人加上元从派的大臣,都是站在糜旸这一边的。

    所以两方之间经常就此事展开辩论。

    但后来随着糜旸在平定汉兴动乱之后,将申氏兄弟的所有罪证送至成都,这种争论也就戛然而止。

    单单是申仪那私刻官印的行为,就直接将申氏兄弟钉在了罪不可赦的行列。

    在面对着铁一般的罪证时,当代士人还是要点脸的。

    他们不像后世的儒家士人一般,会信口开河颠倒黑白,他们也知道事急从权的道理。

    成都城中因自己行为引发争论一事,糜旸从糜芳的来信中亦知道,但他却没有太过在意。

    就连诸葛亮那种品德高尚的人,他的所作所为都会引发一些蜀中士人的非议,何况他呢?

    只要他将流程走好,那么一些非议就无法形成对他的威胁。

    虽然之前关于糜旸所为的争论已经停止,但之前成都中那副两派士人争论的场景,还映照在刘巴的脑海中。

    所以当他现在看到糜旸又有上书至时,他的心中就有些不喜。

    性格清高的刘巴,是当初极少数荆州士人中不赞同糜旸做法的人。

    但不喜归不喜,公务还是要处理的,刘巴分得清轻重。

    于是刘巴快速接过糜旸的奏报,而后看了起来。

    当看完糜旸奏报的内容后,刘巴的脸上闪起了浓厚的震惊之色,他下意识的离座而起。

    在离座而起后,刘巴将政务暂时委托给尚书杨仪,而后他便快速离开尚书台,进入王宫寻找刘备。

    尚书台的官署就在王宫旁,所以刘巴没有花多久时间就进入了王宫之中。

    在进入王宫之后,刘巴展示官印,令王宫中的卫士将他带往刘备所在。

    刘备这时正在王宫中的一处后花园,教授刘禅为君之道。

    而刘备举的例子正是前段时间在成都中闹得沸沸扬扬的,糜旸擒拿列侯申耽一事。

    刘备对着刘禅问道:「前段时间,朝中颇有非议子晟之言语,若是公嗣主政,应当如何处理?」

    刘备对待臣属大多都是仁慈的,对于儿子当然亦严厉不到哪里去,所以他的语气很是温和。

    而站在刘备身前的刘禅,在听到刘备的询问后,脸上浮现不平之色。

    他微微昂头看向刘备,而后语气坚定地说道:「非议表,非议汉兴太守之语,皆是诽谤。」

    「要是孩儿主政,孩儿会下令斥责那些非议汉兴太守之人,好让朝中不再有诽谤之语。」

    听完刘禅的话语后,刘备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意。

    朝中有非议糜旸的言语,乃是前段时日的事。

    这说明自己对此事的处置,已经展现在刘禅面前。

    但事实放在刘禅面前,刘禅竟然还能答出不一样的答案。

    只是虽然刘禅的回答不是刘备心中所期许的回答,但是看到刘禅这番维护糜旸的态度,还是令刘备心中有着欣慰。

    或许刘禅没有继承他的英明,但是能继承他待人以诚的一点,那也是好的。

    刘备伸出手为身前的刘禅整理了一下鬓角的发丝,随后对着刘禅言道:

    「为君者应当不偏不倚,纵使心中有所偏颇,也应该持中居重。」

    「先前为父虽然知道非议子晟言语大多是诽谤,但兼听则明。

    况且那些非议对子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既然如此,为君者就应该暂时不表露态度,于朝中坐看事态发展。」

    「如此亦可分辨朝中大臣之品性、才能、以及是否结党。」

    「若是以为君者的权威过早介入臣下的争论,一则对子晟并非好处,二则不利于为君者看清朝中局势。」

    之前刘备面对成都中的争论,并没有明确表露态度。

    在注重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