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曹魏国力 长安异动

    第二百三十九章 曹魏国力 长安异动 (第1/3页)

    糜旸将城外大军的指挥权交予张南,而他自己则在冯习完全控制武当城之后,领着亲军进入了武当城中。

    虽然为了控制武当城,一部分汉军开始入驻武当城中。

    但是糜旸并没有让全部的汉军都进入武当城,他在城北依然留下万余大军在外拱卫着武当城。

    在有足够兵力的时候,城外留下一支大军与城池互为犄角是有必要的。

    当糜旸领着亲军入城之后,他问延平的第一件事便是:「城中粮仓何在?」

    在糜旸的询问之下,延平立马就带着糜旸来到了位于武当城东的粮仓之处。

    重要的城市中,基本上都会有着粮仓的存在。

    古代储粮之所,有廪、囷、京及窖、窦等。

    虽然名称不一样,但用途都一样,都是用来存放粮食的地方。

    其中,廪、囷、京为地上建筑,窖、窦位于地下。

    武当县位置紧要,乃是拱卫南阳郡的西大门。

    因为武当县在军事上的战略意义,所以虽然武当城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在这里却建有四座粮仓。

    目前是延康元年九月,正是渐渐进入秋收的月份。

    早在八月时曹仁针对汉兴郡的军事行动就已经开始,所以按道理来说,目前粮仓中应该并无多少存粮才是。

    但是这种情况,只属于南方的诸侯刘备与孙权,北方的曹魏势力却没有这种限制。

    刘备与孙权合起来的地盘虽然很大,但他们的地盘大多都集中在长江的南方,所以他们地盘中的农作物大多以水稻或者小麦为主。

    而对于曹魏来说,作为华夏文明起源的黄河流域,就在他的势力范围中。

    在黄河流域周围,是非常有利于种植粟米的。

    粟米,就是后世的小米。

    古人常有五谷一说,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而五谷中的稷指的便是粟米。

    随着华夏历史的不断变迁,作为中国人主要食用的农作物亦随着时代而在不断改变着。

    但是在两汉时期,北方华夏子民作为主食的农作物便是粟米。

    粟米之所以能成为北方华夏民族的主食,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

    粟米耐旱耐贫,产量稳定,是水稻发展起来以前,古代中唯一呈现盈余状态的谷类作物。

    《论衡·率性篇》中记载:「西门豹灌以漳水,则(粟)亩收一锺」。

    粟米亩产十石,折合成现在的计量单位,一亩产粟205市斤。

    到了汉代,《前汉纪·文帝二年》中记载「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折合成现在单位为亩产281市斤,这还是比较差的情况下。

    超高产量保证了粟米,在唐宋以前的社会粮食结构中占据着顶梁柱的地位。

    与同时期的稻米与小麦的亩产量相比,粟米的产量是稻米与小麦的数倍以上。

    另外粟米具有保存时间长的特点。

    粟米的保质期长达9年,而稻米的保质期最多只有5年,可见粟米天生就是当军粮的料。

    史料记载隋朝亡国20后,长安府库中的积粟仍然可以食用。

    而且粟米在军营中是人马共食的,粟米中蕴含的能量很高。

    汉朝时为了保证战马充沛的体力,给战马添加的精饲料就是粟米。

    根据《盐铁论》的记载:「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

    1匹战马就要吃掉至少6人的口粮,而汉武帝时期,全国拥有40万匹马。

    若不是粟米有高产量,汉武帝根本就无法养起如此多的战马。

    粟米成熟时间短,春播的粟米一般在夏季左右就可以收获。

    夏播粟米一般在冬季左右就可以收获。

    早在今年夏季时,当南方的刘备与孙权还在等着稻米或者小麦成熟时,曹魏已经收割了大量的粟米。

    粟米在黄河流域的产量本来就奇高,在加上曹魏屯田制那官八民二的,近乎苛刻的剥削比例,今年曹魏官府收获了大量的粟米。

    并且稻米,曹魏在淮河流域也有着广泛种植。

    在曹魏的关陇地区,还种植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