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张辽心思 三拜问安

    第二百六十九章 张辽心思 三拜问安 (第2/3页)

    往往在对阵敌人时,通常都是关羽分析出什么之后,他直接下令安排任务。

    诸将哪怕是一开始不理解关羽的用意,但是关羽亦从来不会解释。

    相比于把时间浪费在向诸将解释上,关羽更喜欢将时间花费在思考制敌方略上。

    但是现在不同,关羽做出今日这副举动,很明显代表着他今日不但要当一位主帅,还要当一位「教官」。

    在自身的举动之下,关羽发现糜旸是在场诸将中第一个反应过来的。

    而在不久后,如傅肜、廖化等将官脸上亦是浮现一些思索之色。

    在察觉到这一幕后,关羽心下满意的同时,开始开口对着在场诸将言道:「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

    「张辽,与吾私交颇深,吾深知其乃智将也。此间道理他定然知晓。」

    「宛城至樊,路途绵延,其中地势易于设伏者甚多。」

    「张辽之所以率军蹉跎时日,缓慢行军,并非他不知樊城之急,乃是他知吾之思。」

    「两万贼军铁骑虽落败,会使樊城军心不稳,然樊城城防未毁,城坚兵足,故而至少一月内不会有倾覆之危。」

    「张辽定是猜出吾有围点打援之意,故而方才如此行军。」

    「其行军虽慢却每每避开险地,行军虽慢却也可不致己方成为劳军,如此一来,吾围城打援之事不可行也。」

    当关羽这么说之后,大帐中的汉军诸将脸上纷纷浮现恍然之色。

    正如关羽所说,张辽是深知兵法之人,所以他猜出关羽想围城打援的想法并不奇怪。

    而围城打援是一种战术的笼统说法,要想完美的完成这种战术,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具备两个要素。

    一个以逸待劳,一个是设下伏兵。

    因为通常来说,出兵救援的那一方因为救援心切,大多都是急切行军的。

    在这种情况下,救援的那一方大军肯定会是劳军。

    而且因为救援心切,往往领兵救援的大将会进入一些不利于己方的地形中。

    这样就会给想围城打援的那方,提供击败他们的有利机会。

    但现在张辽反其道而行之,他率领大军慢吞吞的南下,无疑是避免己方大军成为劳军。

    而他缓慢的行军速度,亦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去避开路上的险地。

    如果有一些险地实在避不开,他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查那些险地。

    在张辽的这种种做法之下,想打援的那一方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而优势都没有了,自然就会消除围城打援这种作战方式实施的可能。

    不愧是张辽呀。

    不但能精准判断出关羽想采取的战术,还能快速的做出反制措施。

    只能说完全凭借真刀真枪上位的五子良将,才能真是不可小觑。

    在听完关羽的分析之后,大帐中诸将的脸上都浮现愁思之色。

    在之前关羽就曾透露过想采取围点打援战术的想法,但是现在在张辽的这种反制措施之下,这种战术好似已经不适用当下的战局。

    而如果不采取这种战术,汉军又该如何面对接下来张辽率领的数万敌军呢?

    在怀抱这种想法之下,大帐中的诸将下意识地将目光看向挺立的关羽。

    而这时关羽在对着诸将道出张辽的目的之后,他便又转过身来,聚精会神地看着身后高挂的舆图。

    大帐诸将在看到这一幕后,又都将目光看向马良。

    马良见关羽已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便指挥着帐内的诸将纷纷往帐外退去。

    大帐中的汉将很多都是关羽的旧部,在长久的相处之下,他们深知关羽的一些习惯。

    例如当关羽盯着地图沉默不语的时候,便是他在沉思的时候,这个时候关羽最不喜欢有人打扰他了。

    所以在马良的指挥下,帐内诸将立即会意地从大帐中陆续离开。

    最后大帐中只留下关羽与糜旸二人。

    刚才马良让诸将退下时并没有请示糜旸让他离去,而糜旸也知道马良让他单独留下的原因。

    所以在诸将皆离去后,糜旸便正襟危坐地坐在原位上等着关羽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糜旸看着关羽一人站在舆图前,脸上正在不断浮现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