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欲先取之 开大朝会

    第三百八十三章 欲先取之 开大朝会 (第2/3页)

臣属议事。

    正在沉浸在议事之中的诸葛亮看到刘巴眼露不满到来,又看了看刘巴手中握着的那封文书,他先不动声色的让他的臣属先告退。

    诸多臣属见刘巴面露不豫的前来,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

    所以在诸葛亮的命令之下,他们马上纷纷退出议事厅之中。

    等旁人都离开之后,刘巴手持文书来到诸葛亮的身前,只是尽管心中有着许多问题想问,他还是率先对着诸葛亮一拜。

    刘巴是不太瞧得上刘备的,只是对于诸葛亮,刘巴是满心佩服的。

    在刘巴一拜之后,诸葛亮温和地让刘巴起身。

    等刘巴起身之后,早已看穿一切的诸葛亮率先问刘巴道:“子初,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

    因为敬重诸葛亮的为人,所以在诸葛亮面前,刘巴并没有好隐瞒的。

    他直抒胸臆地说道:“丞相难道就这样任由他一直胡闹下去吗?”

    刘巴口中的他,指的正是糜旸。

    “彼之新政尚未施行,却已经先动摇人心,引得各地秋收进度大大延缓,国之乱象已经显现。

    国库须有九年储,粮者国本也,丞相若再不阻止他的话,恐怕大汉的国本将会越来越动荡。”

    刘巴性格清高张扬,他不屑拐弯抹角,要说就将他心中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或许他时至今日都不是真心臣服刘备,但只要他身为刘备的臣子一日,那么他就会为大汉考虑一日。

    面对刘巴的担忧,诸葛亮的反应却没刘巴这般激烈。

    刘巴能看到的,他也早已经看过。

    现在大汉在面临着怎样的动荡与不稳,他心中也早已经有数。

    只是心中有所计较的他,现在却有个疑问。

    “子初之前上书弹劾子晟,为的就只是子晟的新政吗?”

    面对诸葛亮的这个疑问,刘巴一下子有些语噎。

    在之前上百位大臣的公开弹劾糜旸的上书中,刘巴因为他的身份,可是其中领衔的几位大臣之一。

    不过刘巴也不是会为自己狡辩的人。

    他也知道以诸葛亮的智慧,无须拿一些假话来欺瞒他,所以在诸葛亮的注视之下,刘巴将他心中的另一层想法给说了出来。

    “两汉四百年以来,多有外戚乱政,前汉尤甚。

    糜旸虽立有大功,然他毕竟是外戚,而且太子优柔,非雄断之主。

    有此隐患,陛下不但不加以提防,还对他过于优宠过甚,这对国家来说不是好事。”

    当将心中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后,刘巴亦注视诸葛亮起来。

    他想看看诸葛亮是否对他的这层见解,有着相同的看法。

    但是很可惜的是,刘巴并没有从诸葛亮的脸上,看出半分赞同的神色。

    这让刘巴的心中充满了失望。

    或许很多人以为刘巴觉得自己不是元从之臣,所以一向觉得不自安。

    可是若仅仅是这层原因,并不足以让刘巴如此,毕竟目前受到刘备重用的众多大臣中,真正是元从的又有多少呢?

    况且刘巴本身还是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

    真正让刘巴感到不自安的是,他心中真正想服侍的明主不是刘备,而是曹操。

    最关键的是,这一点刘备也知道。

    也许刘巴的这个选择让人很不解,毕竟刘备一向待他不薄,他本身又是汉室宗亲,只是当世士人择主很多时候讲的是一个性趣相投。

    刘巴之所以想拜曹操为主,那是因为曹操是个雄略之主,他御下治理朝政的手段很对刘巴的胃口。

    若是曹操是糜旸的君主,那么无论糜旸再如何优秀,曹操都不会对他一点防备都没有。

    再加上有着两汉外戚作乱的先例,曹操不可能不对糜旸做出制衡。

    在刘巴的想法之中,曹操的这种御下方式,才是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最佳手段。

    但是刘备呢?

    刘巴是个性格很矛盾的人,他一方面怕刘备忌惮他,但另一方面又清高自傲,不愿为讨好刘备而结交张飞。

    刘巴这种矛盾的性格,也体现在他的为臣理念上。

    哪怕不想侍奉刘备为主,但只要他是刘备的人臣一日,那么他就会为刘备好好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