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人定胜天 丞相亲征

    第四百零四章 人定胜天 丞相亲征 (第2/3页)

    马良的这个建言一出,立即得到了在座诸位贤才的同意。

    既然大汉目前没办法两面作战,那么对大汉来说最好的办法便是专心一面。

    而相比平定南中,无疑作为益州门户的梁州更加紧要。

    只是诸葛亮在听完马良的这个建议之后,他却微微摇了摇头。

    马良的建议或许可以解决当下的困局,但只是治标不治本。

    诸葛亮知道魏军会有大动作,他们很可能已经暗中与南中联络好。

    哪怕他现在停止南征事宜专心北面,那么魏军难道就不会继续鼓动,而南中难道就会安分吗?

    要知道他之所以在筹备南征事宜,根本原因就在于南中与益州世家牵扯过深。

    当初当他对益州世家下手的时候,就代表着与南中的一战再也难以避免了。

    既然势必都要与南中有所一战,那么宁愿将这场大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况且就算南中现在不反,但大汉的使命在于北伐。

    当初刘备也想过提前解决南中这个隐患,但那时却被诸葛亮劝阻。

    因为那时的情势是大汉还未与众益州世家完全撕破脸,大汉与南中之间还有着一定的和平可能。

    但现在都已经知道南中必反,那么还要留着这个隐患到将来北伐之际爆发吗?

    马良的建议或可保益州一时安稳,但却不是长久之计,诸葛亮是不会采纳的。

    唯有真正平定南中,才能彻底破解敌人的“南北绞杀”之困局。

    想到此诸葛亮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他对着马良吩咐道:“告知诸公卿大臣,明日一早召开朝会。”

    马良将诸葛亮奉为偶像,他对诸葛亮是颇为了解的。

    在得知诸葛亮有召开朝会的意思后,他便大致猜出诸葛亮心中的决断是什么。

    马良本想再劝,但想到诸葛亮以往的作风,他在心中暗叹一口气后,便领命告退。

    随着马良的离去,诸葛亮看天色不早,就让马谡等人先下去歇息。

    等众人都离开大堂中之后,诸葛亮又将手中的军报反复看了几遍,在确认无有所遗漏之后,他方才将手中的军报放置一旁。

    在做完这件事后,诸葛亮便又处理起桉上的政务起来。

    可诸葛亮的内心不如他的表面那般平静,在得知大汉正渐渐步入一个危局之时,公忠体国的诸葛亮又怎么会不感到担忧呢?

    或许在马良等人心中,他们在退去之时心中会想着,若当初不对益州世家逼迫太甚,那么大汉也不会面临如今的危局。

    马良等人的想法算不上错,却绝对不是诸葛亮的想法。

    哪怕时光倒流,诸葛亮预料到今日发生的一切,他也不会后悔当初所作的选择。

    当为则为,这便是诸葛亮的人生信条之一。

    也许世事便是如此,往往不能按照人的设想一般稳步发展,也往往会因为人的选择发生巨大的转变。

    但那又如何?

    从情势上来看,目前的天时并不在大汉这一边,可诸葛亮心中却并无半分动摇。

    天时不惠顾大汉,那他便人定胜天!

    而这样的事,他又不是第一次做了。

    诸葛亮手中的朱笔再次翻转起来,可与方才不同的是,他现在的落笔显得更有气势。

    随着诸葛亮的笔尖翻动,一个个鲜红的“斩”字,犹如活过来的一条条青龙一般,在诸葛亮沉稳的目光中不断翻动。

    这一刻诸葛亮的脑海中,好似响起了金戈铁马之声。

    若君主有恙,国家有难,当如何?

    唯卧龙不卧而已。

    ...

    自刘备染病不理政事之后,诸葛亮便以辅政的名义执掌着整个大汉朝堂。

    当然名义上诸葛亮只是辅政大臣,在他头上还有个监国太子压着。

    只是任何人都知道,监国太子刘禅,也仅仅是个名义而已。

    所以当诸葛亮要召开朝会的命令传遍成都后,第二日一早众多大臣便已经自发的齐集在大殿中,等候着朝会的召开。

    相比于上一次大朝会,今日参加朝会的大臣少了很多。

    而那些大臣去哪里了,在座的人都心照不宣。

    得幸亏大汉的官制与后世不同,故而哪怕少了许多大臣,但却不会太过影响朝廷的正常运作。

    在太子刘禅还未到来前,在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