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杖责马谡 孙权资敌

    第四百一十七章 杖责马谡 孙权资敌 (第2/3页)

了临邛县。

    临邛县是蜀郡的西大门,临邛落入黄元的手中,就代表着黄元的叛军距离成都已经不远。

    可就在黄元想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拿下江原县的时候,从南安北上急速回防的邓艾率先一步率大军进入了江原县中。

    邓艾的及时回防,成功遏制住了黄元继续朝着成都进攻的势头。只是在率领大军进入江原县后,邓艾并没有着急领军前去攻打黄元所部,他只是下令全军固守江原。

    随着时间的推移,邓艾率军固守在江原县已然有一段不短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黄元也曾派探子来进一步打探过江原县的情况,甚至还派使者来向邓艾下战书过。

    按照黄元的推想,邓艾年轻气盛,在他的激怒之下势必会打算出城与他会战。

    可让黄元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是把邓艾成功激怒了——他的使者的头颅被邓艾砍下,并挂在江原城墙之下。

    可邓艾斩杀黄元使者之后,他却依旧抱着按兵不动的打算。邓艾的按兵不动让黄元急的跳脚,却也间接引发了他大军中的一个小地震。

    而这场小地震的起因在于马谡。这段时间内,马谡曾多次劝过邓艾,应当尽快将黄元的叛军清缴。

    马谡之所以会建议邓艾出兵,一方面是他觉得黄元的叛军人数虽多,但大多都是乌合之众,战斗力不强。

    另一方面江原县的背后就是成都,他们领军到达江原县的消息也早已经传到成都,想来现在成都中的各位大臣都将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

    包括刘备。短短数日,那些大臣或许还能理解邓艾是想养精蓄锐。可一个月的时间都快过去了,邓艾面对嚣张的叛军却还一直未有行动,那么肯定是会引起各种非议的。

    马谡这次北上是想立功的,不是想着无端受人非议有损清名的。可是面对马谡的进言,邓艾一直就一个态度——无动于衷。

    马谡见一直劝不动邓艾,作为邓艾副将的王平又不愿意和他一同劝谏,他就难免有些气急败坏。

    马谡在益州一向以智略百出闻名,往日就连诸葛亮都会时常采纳他的计策,这让马谡往日中一直自视甚高。

    但让马谡没想到的是,丞相都不会对他的谏言置若罔闻,邓艾这个卑鄙出身的小人竟然敢如此。

    当然再如何气急败坏,马谡一个护军还是没办法染指大军的指挥权,他便只能暗自生闷气,并找军中的一些好友饮酒叙旧。

    与三五好友叙旧之时,马谡难免会向他的好友们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

    倾诉的多了,自然就变成牢骚了。由于马谡的身份特殊,他的牢骚很快就传遍了全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心。

    当邓艾听说这件事并让人查实后,立即变得大怒。他之所以按兵不动,是为了消耗敌军的锐气,马谡向他建言时,他也曾一五一十说出过自身的谋划。

    可他却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马谡竟然还敢语出异议,扰乱军心。这就是邓艾不了解马谡这个人了。

    马谡乃是三国时期刚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人物。历史上诸葛亮都把阵图给马谡画好了让他照着排兵布阵,他都能搞出上山自杀这种令诸葛亮欲哭无泪的事,他还有什么事是干不出来的。

    邓艾为了稳定军心,他直接下令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想将马谡当众仗责三十。

    当邓艾的这个命令传遍全军后,马谡感到意外且愤怒就不说了,就连王平、石包等诸将也颇为意外,并且他们都为马谡求情起来。

    性格沉稳的王平就对邓艾劝道:“马护军,丞相亲信,还望校尉慎重。”王平并没有对邓艾说马谡罪不至此,因为从军法方面来说,邓艾的处置没半分毛病。

    可是问题出在马谡的身份上。王平能对邓艾说出这样的建言,足以说明他是真心为邓艾好。

    可惜的是马谡有刚愎自用的毛病,邓艾却有情商是负数的毛病。这一点在他独当一面的时候,表现的更为明显。

    邓艾之所以会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