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坦诚布公 青山埋骨

    第四百五十章 坦诚布公 青山埋骨 (第1/3页)

    不忿的情绪之后,吴懿心中便开始快速权衡起利弊。

    其实从个人过往来说,吴懿并非是如关羽、张飞那般的纯臣。

    背叛这种事,吴懿并不是第一次做了,否则当年刘备又岂会那么容易打到成都城下。

    这也是在有曹仁的例子之前的情况下,曹洪还会写这封信给吴懿的最大原因。

    吴懿有着当世子弟的显著风格——识时务。

    吴懿的这种风格从当初与糜旸的争斗中,便可清晰的体现出来。

    可吴懿是喜欢识时务不错,不代表他连基本的分析利害都不会。

    曹洪还以为梁州是如曹魏那般,一军主将执掌全部大权的军队格局吗?

    在糜旸的军制改革之下,他已经从制度方面,基本上杜绝了有以下克上情况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吴懿纵是想投降献关,也是没办法的。

    更何况别看曹洪信中说得梁州面临多危险的局势,可吴懿却知道,当下的梁州局势是危急,但尚未到倾覆的时候。

    局势尚未完全明朗,就断然抛弃已经在大汉中获得的荣耀地位,这种事吴懿干不出来。

    在快速的在心中权衡利弊之后,吴懿的心中已经做出决断。

    可随后吴懿开口说出的话,却让任祥感到颇为满意。

    “使者远道而来,不如先下去歇息。

    曹骠骑口中说的会战一事,吾会多加思量。”

    吴懿是老谋深算的人,刚才他在看曹洪来信的过程中,尽管心情起伏巨大,但他的脸色表现的却很正常。

    再加上曹洪信的内容,当下只有吴懿与任祥二人知道。

    在座的人之中不能说对那封信没有好奇,但在不确切知道信笺内容的情况下,还远远谈不上对吴懿产生怀疑。

    毕竟吴懿口中已经说出了曹洪的来信是在向他“宣战”,两军对阵,一军主将派使者向另一军使者写信宣战,也是很寻常的事。

    而任祥在听到吴懿的话后,则自然会感到高兴。

    因为知道一切内情的他,从吴懿的口中听出了考虑的意味。

    若非有意,又何必在诸将面前,遮掩这封来信的真实内容。

    若非有意,又何必口中尊称曹洪为曹骠骑?

    要知道目前在汉魏双方之间,由于天然敌对的关系,两方的大臣在明面上都不承认对方的正统性的。

    高兴之余的任祥,当然对吴懿的安排没有抗拒。

    等任祥离开大帐中后,吴懿便解散了这次议会。

    诸将离开之际,吴懿单单留下了从弟吴班。

    等大帐内只剩下吴懿与吴班之后,吴懿便将手中的曹洪来信交给吴班观看。

    吴班本来还以为这封信的内容,是如他兄长所说的一般,是一封宣战来信。

    可是当他看完信中的内容之后,他的脸上立即浮现恐慌之色。

    下意识的吴班就劝吴懿道:“兄长不要曹洪狗贼所蛊惑!”

    “献关投诚之事,万万不可!”

    吴班虽然在当初不满糜旸的做法,认为糜旸太过霸道。

    但这说到底,吴班当初对糜旸的不满,更多的是因为不愿意吴氏一族在梁州的权柄被削,吴班对大汉,对刘备并无不满。

    况且后来糜旸在彻底掌权后,也并未对吴氏一族赶尽杀绝,反而是时有重用,在过去的时日中,吴班也逐渐认识到糜旸手段之厉害。

    所以说若说吴班对糜旸有不满是真的,但他心中并没有背叛糜旸的念头。

    见吴班看到这封信后的内容的第一反应也是如此,吴懿心中的不忿情绪再次涌起。

    看来不怪曹洪看低他,就连吴班这种至亲心腹都如此,何况曹洪一个外人?

    吴懿整张脸都拉了下来,他呵斥吴班道:“你在胡言乱语什么,我岂是忘恩负义之辈。”

    吴懿先鲜明的摆出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他再问询吴班道:“虽然我不会投诚逆魏,但若今日之事被法邈知道,他难免不会心中起疑。”

    之所以吴懿与吴班皆不愿背叛糜旸,除去以上那些原因之外,还因为法邈目前是阳平关的副将。

    之前糜旸在率军离开南郑后,原本是打算让法邈留守南郑。

    可后来糜旸听说马超率军进入武都,他便转变想法,下令任命法邈为阳平关之副将。

    吴懿不知道糜旸突然委任法邈为阳平关副将,他的意图中是否存在着防范自己这一点。

    可以当下阳平关内的局势来看,只要有法邈在一日,他吴懿就没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