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借场东风 赠你精兵

    第四百九十八章 借场东风 赠你精兵 (第1/3页)

    诸葛亮之所以会下令数万汉军出剑阁,在魏军的大营数里外扎营,主要有着两方面目的。

    一方面目的在于迷惑曹洪。

    看到己方大军浩浩荡荡做出一副要强攻的态势后,曹洪接下来的精力都会集中在如何防备己方大军的猛攻上,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将汉军的真实目的隐瞒起来。

    明出剑阁,暗度定军,这便是诸葛亮的战术。

    除去迷惑曹洪的目的之外,诸葛亮也并不想汉军的真实行踪提前暴露。

    曹洪是老将,哪怕他现在的任务是以守为主,但最基本的派斥候探查敌情一事他还是会做的。

    而数万汉军从剑阁外出发,跨越百里群山前往定军山,一般情况下这是瞒不住曹洪的斥候的。

    唯有将“数万汉军”的军营就建在离魏军大营的不远处,这才能阻止魏军斥候的探查。

    剑阁外的山道狭窄,当“数万汉军”如魏军一般联营扎寨后,魏军的斥候也没空间可以探查到汉军大营后方的情报。

    况且“数万汉军”就在眼前,曹洪更加没有必要让斥候翻越山林,绕到汉军大营背后继续探查敌情。

    由于诸葛亮的统筹及准备充分,可供数万大军居住的营垒不久后就修建完毕,这也代表着奇袭定军山一事,正式提上日程。

    汉章武四年六月十日,今日天朗气清,方士言,宜远征。

    这一日在魏军斥候探查不到的汉军大营后方,剑阁关口之外,正早就排列着一队队军容整肃的精兵。

    那一队队精兵身穿精甲,头戴红缨兜鍪,在日光的照耀下显得精神抖擞,士气高昂。

    从剑阁关墙往下粗略观之,一队队精兵的数量合起来足在上万之众。

    这上万精兵不是今年招募的新兵。

    这上万精兵中有着护主心切骁勇善战的四千梁州兵,有着刚刚取得大胜并得到充分养精蓄锐的六千益州兵。

    在平定南中大战时,这两支来自不同地方的精兵,便在诸葛亮的统帅下翻越南中的千里崇山峻岭,讨伐着一切胆敢反叛大汉的乱臣贼子。

    论相互之间的契合,这两支精兵早就趋于完美。

    论对山林的熟悉,这两支精兵也已经是当世翘楚。

    最重要的是,这两支精兵是大汉身经百战的野战军,他们之中每一位兵士,对大汉的忠诚都不比高站在关墙上的那些达官贵人低。

    这代表着只要大汉有需要,那他们就会有不惧死难的信念,尽自身最大的努力来为大汉抛头颅洒热血。

    当这样的两支精兵集合在一起后,他们即将要进行的任务势必是最艰难的,但同样的,当下大汉中同样也唯有他们,才有可能完成那最艰难的任务。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心中充满了自信。

    站在关墙下的诸葛亮,俯视着下方眼神坚定的万余精兵,最后他的目光停在了万余精兵最前方的那道身影上——汉左中郎将邓艾。

    诸葛亮是不打算亲自领军前往定军山的。

    这倒不是他畏于路途中的艰辛困苦,只是要想成功翻越百里群山到达定军山,单单靠这万余精兵肯定不行。

    后续的粮草水源供应,后续的其余大军开拔,每一件都是繁重到难以想象的事务。

    且这种种事务,都极为重要。

    若这些事务一旦出了差错,莫说梁州最后的希望将失去,就是这先期进入群山中的万余精兵,也很可能会面临着崩溃的境地。

    故而他必须留在剑阁中,亲自为大汉,为糜旸,把关着这些事务。

    除去这个原因之外,诸葛亮还考虑到前线指挥权的问题。

    虽说糜旸目前是行大将军,但他终究还未真正开府治事,在军队的指挥权上,行大将军与丞相之间,很难说谁该听谁的。

    甚至这种难说,还不仅源于职分上,还源于人情、世故、法理上。

    诸葛亮深知,军队中最忌指挥不一。

    既然如此,他便最好不到前线,这样可以让糜旸有充分发挥他才能的空间。

    更何况诸葛亮也知道,若是糜旸得到了大量有生力量的支援,那他一定是有办法扭转战局的——至少可以保住梁州不失。

    这是糜旸之前多项的光辉战绩,塑造出的世人对他的自信。

    诸葛亮见到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