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三章 欲断后路 先遣雄鹰

    第五百六十三章 欲断后路 先遣雄鹰 (第2/3页)

个构想在慢慢形成。

    那个构想,源于姜母曾经对姜维提及的一件事:姜维生父姜冏曾提拔过略阳县的县长谢牵。

    略阳县(就是街泉县)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经常更改归属的郡,但大多时候略阳县还是属于天水郡管辖的。

    曾任天水郡功曹多年的姜冏,会对谢牵有提拔之恩,这实在是一件很正常的。

    而姜维那一日心中产生的构想也很简单——那便是他想借助姜冏当年对略阳县长谢牵的提拔之恩,来策反谢牵。

    至于姜维为何想策反谢牵呢?

    原因在于略阳县的地理位置,对当下的战局有着很大的影响性。

    街亭处于两山的峡谷之中,这种地势让魏军转运粮草并不容易。

    魏军的粮草,要想从长安运至街亭的魏军大营中,势必要经过险峻的陇山大道。

    而陇山大道既然为山道,那当然是有一个入口的,这个入口就位于略阳县内。

    就算不提这个入口,魏军的运粮队在进入安定郡后,有着很长的一段粮道,都要经过略阳县的县境。

    毕竟街亭原本就是略阳县的一个亭而已。

    在知道这些情报后,只要是位合格的将领,都能当下做出判断——略阳县就是街亭魏军至关重要的腹心之处。

    略阳县是街亭魏军的腹心之处,那么执掌略阳县的谢牵,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旦能成功策反谢牵,那么身处街亭的魏军,就等于被汉军斩断了后路。

    只是姜维心中虽有这个构想,但这个构想实行起来,还是有诸多困难的。

    于是他那一日就特地将他的构想写在信中,并送往糜旸的手中,来让他来决定要不要实行。

    知道姜维策略的糜旸,自然是知道姜冏与谢牵之间的关系的。

    他现在又再问姜维一遍,其实是在变相的询问,姜冏与谢牵之间的提拔之恩,到底有多深厚。

    提拔之恩,这在后世看来可能就是一个笑话。

    但对三国时期的士人来说,提拔之恩是他们极为看重的。

    两汉四百余年来,士人为提拔之恩献出生命的例子,有些可谓是家喻户晓。

    可人心毕竟叵测,谁能知道谢牵是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呢?

    要想成功策反谢牵,姜冏对谢牵的提拔之恩,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筹码。

    而这筹码到底能发挥多大的效用,就看姜维当下的回答了。

    在思索一会后,姜维拱手对着糜旸答道:“当年先父为国捐躯时,维尚年幼。

    有些族人见维年幼,便想侵吞先父留下的家业。

    那些族人中不乏有两千石高官,但维记得,在面对那些位高权重者的淫威时,谢叔父却肯为维仗义执言。

    当年若无谢叔父相护,恐维亦不能安然长大。”

    诚然姜冏留给姜维的家业能够守住,姜母在其中居功至伟。

    可姜母毕竟是无名无望的女流之辈,单单靠她一人是无法守住姜氏偌大的家业的。

    在这个过程中,姜冏生前留下的人际关系,帮了姜母很大的忙。

    谢牵便是当年为数不多的,愿意维护姜氏母子中的一位。

    说完这些后,姜维便接着说道:

    “这些年来,臣母与谢叔父之间,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依臣与臣母的判断,谢叔父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姜维的一口一个谢叔父,流露出了他对谢牵的信赖。

    姜维话让糜旸陷入了沉思中。

    若谢牵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的话,那这事的确可以试上一试。

    而姜维接下来的话,更直接让糜旸放弃了思考。

    姜维接着说道:“当年先父对谢叔父的提拔,更多的是一种好友之间的惺惺相惜。

    谢叔父真正的举主,是已经故去的杨公。

    若无杨公的举荐,谢叔父也无法担任略阳县长。

    要是杨公不被戕害的话,以杨公对谢叔父的赏识,今年中正评级时,谢叔父应该是能得到中下的评价的。”

    在听到这句话,糜旸抬起头看向了姜维。

    姜维口中的杨公,指的是杨阜。

    知道这一点的糜旸不由得暗自感慨:这曹魏的官场,还真小呀!

    不过这也不奇怪。

    杨阜担任凉州刺史多年,刺史是主管一州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而举荐人为官,更一向是刺史用来培养自己政治资源的常用手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