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迁都邺城 鸠占鹊巢

    第六百一十一章 迁都邺城 鸠占鹊巢 (第2/3页)

    曹叡知道贾诩会如此,定然是有良谋献上。

    一想到此,曹叡赶忙抹去脸上的眼泪,他对着身前的曹操灵位深深一拜。

    也许大父真的显灵了,才让贾诩有今夜的举动。

    在参拜完曹操的灵位之后,曹叡连忙起身朝着太庙外走去。

    等来到太庙外后,曹叡便远远见到了躺在软轿上的贾诩。

    由于夜色昏暗,曹叡一时间看不清贾诩脸上的神色,但从耳中听到的数声沉重喘息声可知,贾诩当下的身体状况并不好。

    只不过在看到曹叡出现的那一刹那,贾诩还是鼓足身体为数不多的力气,于软轿上对着曹叡一拜道:

    “殿下。”

    听到贾诩的声音后,曹叡快步上前。

    在来到贾诩身前后,于自家的师傅面前,曹叡的脸上浮现愧色:

    “孤悔不该杀那杨彪呦!”

    这是曹叡近来最为后悔的一件事。

    在曹叡看来要是他那一日能忍住杀意,那么关中就不会掀起世家反叛的浪潮。

    这样一来,关中的局势也不至于有今日之糜烂。

    可贾诩在听完曹叡的话后,他却出言安抚道:

    “纵高瞻远瞩之武皇帝复生,于那一日也定然会斩了杨彪。

    殿下做的并没错。”

    贾诩说的是真心话。

    那一日他在府中得知杨彪所做的事后,就连他也对杨彪心生佩服起来。

    在贾诩看来,那一日在朝阳殿上发生的事,很可能是糜旸与杨彪联合策划的一场阳谋。

    面对以死为代价的阳谋,纵算提前看出来了又能如何呢?

    宽慰完曹叡后,贾诩立即对曹叡言道:“殿下当下无须懊悔于往日之事,应该要筹谋来日大魏该何去何从。”

    贾诩的话让曹叡精神一振。

    他连忙问贾诩道:“当下情势,计将安出,还望恩师教我!”

    面对曹叡的诚恳请教,贾诩思索过后从口中缓缓地吐出八个字:“劝权称帝,迁都邺城!”

    当听到贾诩提出的建议后,曹叡的眼中露出震惊之色。

    似乎是不可置信,贾诩为何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劝孙权称帝这一举动,曹叡是能表示理解的。

    他之前派华歆出使淮南,就有着这样的想法。

    因为要想将孙权彻底与曹魏捆绑在一起,唯有让孙权称帝,如此一来,大汉与孙权之间再无和谈的可能。

    而据华歆前几日传回的消息曹叡知道,尽管当下孙权未有明确的答复,但他的态度颇为暧昧。

    从这一点足可以看出,孙权是对称帝一事动心了的。

    若说贾诩的第一条建议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的话,那么贾诩的第二条建议可是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之外了。

    自魏国建立以来,迁都的建议只在一次出现过。

    那便是当年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

    但那时候的迁都提议,建议的是将大汉的国都迁走,并不是大魏的。

    纵算是如此,那时候的迁都之议,都在朝野之中引起了多大的非议?

    而当下贾诩提出的迁都之议,很明显就是建议曹叡将曹魏的国都从洛阳迁往邺城。

    曹叡知道,一旦他做出这样的决策,那么势必会在曹魏境内引起极大的动荡。

    将国都从洛阳迁往邺城,不管事后怎么粉饰理由,都掩盖不了畏惧汉军的本质。

    曹叡脱口而出问道:“何至于此乎!”

    别看曹叡方才在太庙内,心中是担忧过洛阳会遭受过汉军的威胁,可也仅仅是担忧而已。

    洛阳与长安之间,尽管函谷关早年为曹操所废弃,但曹操还是修筑了潼关这一座雄关。

    当年曹操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修筑完潼关后,就曾夸下海口潼关险要程度远在函谷关之上,可当十万雄兵。

    关中之战时,也正是潼关轻易阻挡住了西凉铁骑继续东进的脚步。

    有着这种先例在,曹叡内心的担忧,并不足以让他下定迁都的念头。

    但贾诩接下来的话,却让曹叡的想法迅速地发生动摇。

    “殿下。

    自古以来,国都皆为一朝心腹所在。

    心腹若安,则国祚必安。

    潼关是乃雄关不错,糜贼也未必能攻下潼关。

    可关键在于一旦糜贼率军兵扣潼关,以糜贼之当下声势,势必致使洛阳人心浮动。

    亦会使大魏各地人心浮动。

    此全因我朝中枢在洛阳之缘故。

    而人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