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赏封齐侯 天水羌乱

    第六百四十四章 赏封齐侯 天水羌乱 (第2/3页)



    以目前的政治格局,恐怕大汉中能在权力方面能对糜旸产生制衡的,唯有刘备与诸葛亮二人了。

    一道封赏诏书,让糜旸既成为人臣中的荣誉之巅,又成为人臣中的权力之巅。

    这样就不奇怪为何当刘备对糜旸的封赏诏书传出去后,会引起朝野上下的一片震惊了。

    糜旸今年才多少岁?

    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加之人心各异,众多汉臣中不是没有对刘备的封赏有所微词的。

    可那些汉臣的异议还未传到刘备的耳中,就被大部分的汉臣所驳斥的体无完肤。

    反对者:「大将军年纪尚轻。」

    支持者:「大将军为大汉收复了长安。」

    反对者:「身为人臣者,手中权力不可过盛。」

    支持者:「按大汉祖制,大将军录尚书事本是常理。」

    反对者:「车骑将军还未录尚书事!」

    支持者:「大将军收复了长安。」

    反对者:「......」

    无论反对者提出什么样的反对理由,支持糜旸的人也不扯其他的。

    他们要么拿祖制说话,要么拿糜旸收复长安的功劳说话。

    在支持者的专注之下,一些反对者很快败下阵来。

    不是他们的口才不行,实在是单单「收复长安」四个字,就足以让他们哑口无言了。

    不过那些反对者也得感谢肯用言语反驳他们的大臣。

    那些反对者不知道的是,当军中的将率知道他们有言语对糜旸不利后,情绪可就直接炸了。

    对拿下长安有大功的魏延就曾公然提着刀走在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一脸虎视眈眈地寻找着那些「小人」。

    这是性情暴躁的魏延做出的举动,可要是让那些反对者的言论继续发酵下去,估计就算是性格沉稳的大将,也不介意「长安仗刀行」一番的。

    军中大将之所以会如此维护糜旸,除去他们发自内心的敬爱糜旸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糜旸能获得如今的权力,主要靠的就是指挥汉军北伐大胜,收复长安的功劳。

    而反对糜旸执掌军政大权,不就是在间接忽视糜旸立下的大功吗?

    要是糜旸的大功都能被忽视,那么这一年来跟随糜旸出生入死的众多汉将呢?

    挡人利益,如同杀人父母。

    大汉当下有个不容忽视的利益团体,他们的名字很是响亮——军事勋贵!

    大汉可不是大宋,大汉的军事勋贵发起狠来,就连天子也得头疼不已。

    在众多大臣的支持下,刘备的封赏诏书最终平稳落地,而糜旸也正式开启了他忙碌的

    生活。

    刘备已然正式下诏,要将大汉的国都迁回长安。

    可刘备下一道诏书倒是很轻松,糜旸却要忙个半死。

    迁都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工程量巨大的事。

    可以预见的是,不久后将有大量来自成都的军士、官员、亲眷涌入长安城中。

    但长安城本就人口繁多,城内的有限空间已然不多。

    在有限的空间内,糜旸要安排好各处官署、军营、官员的府邸等等事宜。

    最重要的是,糜旸还不能让长安城内的百姓感到委屈了。

    这无疑是大大增加了糜旸的处事难度。

    在做这件事的同时,糜旸还要分出一大部分精力,去统筹长乐、未央两宫的整修事宜。

    毕竟元旦之日,刘备就要在长安宫城内召开盛大的宴会,以此来向世人宣告大汉的重生。

    总不可能在各国使节到来之日,让他们看到的是一座残破的皇城吧。

    可糜旸只要做这些就好了吗?

    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糜旸不仅要管着长安城内的事,还要挂念着千里迢迢外的成都搬家事宜。

    成都城内谁第一批迁来长安?

    路途中安排的守卫军士又该有多少?

    待成都城内的大臣离开后,又该提拔谁顶替原先大臣的位置管理好成都乃至于益州?

    ...

    一桩桩,一件件,都十分重要,都显得迫在眉睫,也让糜旸一个多月以来,都快忙疯了。

    在尚书台内的大堂之中,糜旸看着身前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公文,他不由得扶额叹息起来。

    今晚又得加班了。

    扶额叹息之余,糜旸脸色悲伤的对着一旁的丁封言道:「让人回府报信,说是孤今晚继续留宿尚书台。」

    糜旸的话显得有气无力的,丁封听了后有些心疼。

    可还未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