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太常之尊 那又如何

    第六百四十七章 太常之尊 那又如何 (第2/3页)

 你们二人为关大将军称王一事造势,这等行为与谋逆何异!”

    许慈激愤地吐出了一大堆话,而且一开口就是一顶谋逆的大帽子扣在了杨、杜二位士子的身上。

    若是常人可能会被许慈的这顶大帽子给扣的头晕目眩,但杨、杜二人却不会。

    先不说他们的家世如何,就说凭他们自身的才学,足以驳斥许慈的这番言论。

    年纪稍长一些的杨姓士子,看着眼前这位唾沫横飞的老者,要不是大汉有尊老的国策,性情暴躁的他早就起身一拳抡过去了。

    可尽管未对许慈进行物理攻击,但杨姓士子却不想惯着许慈。

    “方才我与好友言语,在场众人皆一字一句听见了。

    在场众人皆可为我作证,我有一字提及“封王”一事乎?

    陛下光复长安以来,就鼓励在野士人多加颂扬忠于大汉之人,以向天下人彰显正道。

    方才我与好友所为,又有哪一点违背陛下之初衷?

    难不成伱是以为,关大将军不是忠义之士,不值得我赞扬吗?

    还是你认为陛下的诏令是错的!”

    杨姓士子口舌若刀,将许慈辩驳的哑口无言。

    不仅如此,许慈还反被杨姓士子扣上了一个大帽子。

    这让许慈又气愤,又着急,他的整张脸都变得通红了。

    只是许慈却又没办法为自己辩解一句。

    在野士子为关羽造势,然后在朝的一些臣子试探性地提出追封关羽为王之事,这是近来长安城内渐渐传播开的一场政治风波。

    身为朝廷中人,许慈自然是知道两者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可他知道,不代表其他人知道。

    从表面上看,杨、杜二位士子就是纯粹夸赞关羽而已,这有什么错?

    言语上吃了亏的许慈,眼睛都快要冒火了。

    可看着周围人看向自己的异样目光,许慈最后还是选择落荒而逃。

    只是在离开酒肆后,许慈心中的愤怒并未减少,反而又增加了不少。

    觉得自己为大义发声的许慈,立刻就动起了一个心思——既然他无法阻止,那就去找能阻止这件事的人。

    打定这个主意后,许慈快速地回到官署中换上官服,然后就朝着宫城的方向走去。

    借助着己身太常的身份,许慈很快就进入宫城来到了尚书台之外。

    可就在许慈要朝尚书台内走去的时候,他却被尚书台门外的守卫拦了下来:

    “大将军有令,国家重地,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守卫的话,让许慈直接气笑了。

    眼下他是穿着官服的,九卿的官服常人岂会认不出?

    身为堂堂太常,难道连尚书台都不能进入了吗!

    被气愤冲昏头脑的许慈,一手拨开守卫的阻拦,朝着尚书台内大步跨去。

    许慈的举动出乎了守卫的意料之外。

    可守卫纵使有心阻止,碍于许慈的身份他也不敢下狠手。

    在守卫的心有顾忌之下,许慈一路突破到糜旸办公的大堂之外。

    只是到了大堂外后,许慈再无法继续前进。

    因为守卫大堂的是糜旸的亲卫。

    身为大将军的亲卫,除非是刘备或诸葛亮到来,否则天下间还没有人能让他们退缩的。

    见大堂外的糜旸亲卫死死阻拦着自己,许慈气急之下不由得对着大堂内大喊道:

    “臣许慈有要事求见大将军!”

    似乎是怕大堂内的糜旸听不见,许慈一连鼓起中气喊了好几声。

    而不出许慈预料的是,在他的高声呐喊下,大堂内终于有了动静。

    只见马良、马谡、董允、费祎、蒋琬等臣子陆续从大堂内走出。

    那几位俊杰在来到大堂外看到许慈时,他们的眼中都有着担忧的神色。

    马谡更是想出言劝一下许慈,可还未等马谡说话,他就被一旁的兄长马良径直拉走。

    关羽封王风波背后隐隐有着糜旸的影子,这样的大事若是诸葛亮不发话,不是他们可以轻易插手的。

    待几位俊杰都离开后,堂内的丁封出来对着许慈言道:

    “大将军有请。”

    听到糜旸终于肯见他了,许慈暗暗松了一口气。

    他不是没有注意到马谡等人脸上的异色,可他并不懂那异色的含义是什么。

    眼下他只想着匡正长安城内的不良风气!

    下定决心的许慈,跟在丁封身后,朝着大堂内走去。

    不久后许慈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