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两宫之争 山阳在否

    第六百五十八章 两宫之争 山阳在否 (第2/3页)

地朝着对方问出了这一句话。

    孙权不信张昭看不出诸葛亮的用意,孙权亦不信张昭想破坏大吴的基业,那么他今日又为何如此呢?

    听到孙权的疑问后,张昭没有

    隐瞒,直接说出了他的想法:

    「臣不想在臣百年之后,伯符的血脉无法承继。」

    孙权想的是没错的,以张昭的智慧,他几乎是一眼就看出了诸葛亮的意图。

    可看出归看出,有些事他当下是必须要做的。

    「臣只问一句,大乔夫人今何在?绍公子又为何体弱多病!」

    张昭几乎是悲切地问出了这句话。

    而张昭的这句问话,却让孙权一直逼视的眼神陡然变得躲闪起来。

    有些事,又何必挑明呢?

    看着孙权的反应,张昭不由得冷笑出声。

    自孙策死后,大乔与孙绍就被孙权送往偏远的会稽居住。

    若只是如此,张昭是能理解孙权的。

    但孙权又为何要有其他的举动呢?

    以往的数十年间,孙权对大乔母子做的事,张昭并不是不知道。

    身为孙策的仲父,张昭本来早早应该发声。

    但之前的时势,让张昭不能这么做。

    数十年来孙权提拔了许多亲信,在这种情况下,张昭若贸然支持孙绍成为江东的下任主君,待孙权的儿子长大后,势必会引起孙策、孙权两系的内讧。

    孙策创基不易,张昭不能让自己成为引发江东内乱的导火索。

    可现在在诸葛亮的阳谋之下,局势已然发生了变化。

    尽管从大吴的官方立场来说,并不承认大汉的法统。

    但大汉的存在是一个不可诡辩的事实,当下天下的局势与数百年的战国并无分别。

    三国鼎立,互相牵制。

    孙登成为大汉的吴侯,这至少意味着大汉是支持孙登成为大吴的储君的,这便是张昭可以依仗的外力。

    而孙登被过继给孙策之后,若孙登能以孙策嗣子的身份回国继位,那么在宗法上是孙绍亲兄弟的孙登,将来会去残害孙绍吗?

    这不可能。

    再加上孙登实际上又是孙权的长子,是孙权诸子的血亲兄长,那么将来孙登也不会去残害孙权留下的子嗣。

    这样一来,在保全孙策、孙权两系的同时,还能尽可能不让大吴陷入内乱之中。

    从张昭的角度来说,他今日的建言于国,于孙氏来说,都是两全其美的。

    因此他也不懂孙权为何要执意不答应。

    是轮到孙权回答张昭「为什么」的时候了。

    目光躲闪只是一时的,很快孙权就让自己恢复了镇定。

    他能做得出,就不怕被别人看穿。

    而对于孙权来说,他也并非不懂张昭的用心。

    可无论张昭的用心如何,孙权都绝对不可能会答应让孙登成为大吴的太子。

    「自登儿成为逆汉的吴侯那日起,他就不再是朕的儿子了。」

    「大吴,是朕的大吴。

    太子,亦只能是朕的儿子。

    大吴的法统,更容不得世人一分质疑。」

    孙权爱孙登吗?

    从过往他对孙登的表现来看,他是爱的。

    可孙权更爱权力,他更是个自私的人。

    若是让成为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