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快刀斩乱麻的收购

    第284章:快刀斩乱麻的收购 (第2/3页)

微笑道。

    克里·基尔希点头同意了。

    在老头来之前。

    基尔希集团总部和股东们,就已经同意了这个价格。

    老头过来这里,基本上是过来走一个过场。

    看到亚伯刚才与艾登·巴克利,还有和自己时的这种爽朗的样子。

    原本并无多余想法的克里·基尔希,忍不住开口道:….

    「对了,史密斯先生。你对基尔希集团有没有兴趣?」

    「基尔希集团?」亚伯笑着道:「据我所知,你们现在的状况很不好。」

    克里·基尔希脸色一沉,但也知道亚伯所言不虚。

    现在谁都知道基尔希集团问题很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媒体集团,此时的基尔希集团情况却非常不妙。

    目前,整个基尔希集团的债务总额,高达65亿欧元以上。

    欠债多不可怕,可怕的是盈利能力的急剧下降。

    2001年到现在,集成内部仅基尔希媒体公司一家,税前利润就下降了9%,只达到1.78亿欧元。

    而到现在,基尔希媒体公司这一家子公司的债务,就达到了22亿欧元。

    甚至在德国,当地媒体都用「癌症」一词,来形容债务问题在基尔希集团内蔓延的情况了。

    基尔希集团对外界声称,德国的巴伐

    利亚州立银行、抵押联合银行、商业银行和DZ银行,都将参加帮助基尔希集团的行动。

    这几家银行还将共同决定,由谁来接管基尔希集团。

    这些在欧洲都不是什么秘密。

    也正是因为情况很不妙。基尔希集团才会不得不开始出售一部分有人要的优质资产。

    以期获得新的资金注入,来挽救垂死的母公司。

    就是有些杯水车薪,同时有些饮鸩止渴。

    「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的。」克里·基尔希只能这样说,「我的兄长总是这样告诉我。」

    克里·基尔希是基尔希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莱奥·基尔希的亲弟弟。

    「那我就祝基尔希集团,早日走过这艰难的日子。」亚伯微笑道。

    克里·基尔希心里叹了口气。

    老家伙知道眼前这个美国大亨,不想接手基尔希集团的烂摊子。

    但克里·基尔希也不能怪亚伯,因为不止亚伯这样。

    就连德国当地的银行,甚至是德国***,对基尔希集团现在这种状况都不想伸以援手。

    原因很简单,基尔希集团陷入现在这种困境,本来就是它自找的。

    这个媒体集团公司,就是那种典型的没钱还想装的例子。

    是基尔希集团,硬生生的把德甲的转播权价格与费用,五年内提高了两倍,十年提高了三倍。

    夸张的转播费,让基尔希集团垄断了德甲的播放权,让德甲的球队吃的非常爽。

    只不过吃下去的,终究会吐出来

    平行时空里,基尔希集团会在明年被破产清算。

    然后靠基尔希集团过了好几年好生活的德甲,除了涉嫌内幕交易提前从基尔希集团手上拿了一笔钱的拜仁以外,其他全都倒霉了。

    大球队还好,还能够撑得下去。那些中小型的球队,在基尔希集团倒闭以后,差点也跟着去了。

    基尔希集团与德甲高达8亿欧元的合约金额化为乌有,很多小规模的俱乐部濒临倒闭,凯泽斯劳滕、纽伦堡等甚至需要球员捐款才能维持经营。….

    是后来德国的银行和地方***,站出来贷款支持,才让德甲得以持续下去。

    只是在那之后,德甲在爽了几年以后,再次由奢入俭,又过去了苦日子。

    平行时空里,基尔希事件,导致贝尔巴托夫等球星纷纷离开德甲。

    这场危机,甚至也波及到了遥远的意大利。

    在2002-03赛季开始之前,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将付给意甲的转播费用大规模下调,从8850万欧元砍到了4500万欧元。

    转播收入的锐减使得一大批中小俱乐部陷入困境,意甲七姐妹之一的佛罗伦萨队直接宣告破产。

    同样的例子还有世界杯。

    基尔希集团能够债台高筑得这么夸张。

    和莱奥·基尔希这位创始人和董事长,坚持用16.7亿美元的天价,买断了2002年和2006年世界杯全球电视转播权有关。

    莱奥·基尔希从九十年代起的一系列睿智操作,已经快葬送这个德国第一传媒集团。

    克里·基尔希在此时看到了亚伯的「财大气粗」。

    走投无路的基尔希集团,如果可以在亚伯手上获得资金的话。

    或者让亚伯入主基尔希集团的话,克里·基尔希觉得有希望让基尔希集团起死回生。

    谁叫亚伯·史密斯豪富之名,早已经穿过大西洋,传递到了欧洲这边呢?

    也许那样子,就可以维持周转下去,让公司坚持的更久一些。

    只

    不过这些情况,亚伯的顾问团,早就已经向他反映过了。

    连建议也给出来了。

    那就是基尔希集团不值得拥有,它负债太严重,已经严重到资不抵债。

    更麻烦的是,莱奥·基尔希这个睿智的判断出了问题。

    基尔希集团旗下的那些东西,大部分的盈利能力与其成本都很不匹配。

    像基尔希媒体公司,三年来平均每年的税前利润只有2亿欧元左右。

    要是缴了公司税,可能连1.5亿欧元的利润都没了。

    1.5亿欧元的利润,只够还负债的利息,今年的情况看起来甚至还不够。

    加上肉眼可见的几年内,它的收入也不可能有大额增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